央行用物價角度看衛生紙之亂?歐美正夯的行為經濟學才是正解

民生

「現在手提兩袋衛生紙,已經可以向別人炫耀了,所以衛生紙已經從必需品變成了炫耀財。」幾位經濟學教授笑成一團,這天在永康街的餐廳裡,來自各系的教授不約而同都談到了這一周來民眾瘋狂的採購衛生紙現象,有些教授曾與中央銀行打過交道,自然注意到前央行總裁彭淮南的反應。

一位教授說到「彭總裁卸任前一天接受媒體訪問,談的是衛生紙漲價對物價根本沒有影響,意思是對全民的物價恐懼感影響有限。」在衛生紙爆發搶購潮後兩日,前央行總裁彭淮南不論是接受《自由時報》或《工商時報》採訪時都指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裡面,像健保、捷運、水電、學費只占了16.6%的權重,這部分根本都不動,所以100%裡面,16.6%不動的話,物價指數根本不會漲,很平穩。

彭淮南還感嘆的對記者說,「以前大家擔心物價上漲,現在物價平穩大家都不珍惜它,反而怪物價平穩。」

民眾搶買衛生紙,是經濟心理行為反應

在許多支持民進黨執政的民眾眼中,衛生紙漲價的報導是引起恐慌、民眾搶購的元凶,是有目的的,而且特定媒體還想把漲價的恐懼感擴散到其他生活消費品上,然而,在經濟學教授眼中,認為衛生紙漲價會引起採購,完全是它在大賣場中的「特殊地位」有關。

「平時,你有沒有發現大賣場、全聯、美聯社等都把衛生紙放在靠近門口顯眼的地方,多年以來,它會扮演加價購的促發者角色?」一位經濟學教授認為,衛生紙往往在大賣場各商品中扮演「引路者」的角色,這是它對民眾的預期心理影響比較大的原因之一。

再者,雖然有達人在網路上分析,若以擦屁股的使用量,這些搶購衛生紙的民眾能省下的費用其實不高,但經濟學教授也提出,30、40年前,一個家庭裡面,通常只有在廁所才見得到衛生紙,多年來,是怎麼從廁所,出現在客廳的茶几上、餐桌上、睡覺的床頭邊?它到底是如何漸漸地在家庭裡面占有一席之地的?

衛生紙從廁所開始,花二十年攻占客廳與臥室

「廠商的廣告,衛生紙品牌商提醒你,衛生紙很方便,你在書桌上打翻咖啡、小朋友突然打了噴嚏、米粒掉在地上,衛生紙一抽就能解決。」一位經濟學教授指出,衛生紙的角色,也從當年的「草紙」轉而多樣化,成了廚房紙、面紙等等,因此,衛生紙的漲價,引發的是民眾對生活的潛在憂慮,他說「當然不只是擦屁股而已,是行為經濟學。」

因此,若從物價角度要去解決這波民眾的衛生紙搶購潮,甚至去考慮下一波可能引發的搶購潮及媒體效應如何,是難以發揮效用的。

在英國,面對群眾可能的經濟心理的集體反應,前首相卡麥隆成立了一個很特別的單位「行為洞察團隊」(Behavioral Insights Team,BIT),也就是俗稱的「推力小組」,公布2016年實施130項實驗研究結果,成功讓英國民眾選擇更健康的飲料、道路駕駛更安全、考試獲得更高成績。

而卡麥隆「行為洞察團隊」的顧問,正是在2017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行為經濟學之父」塞勒(Richard H. Thaler),他研究人類情緒、個性、社會地位等心理因素如何影響最終的行為決定。

白宮也設行為引導辦公室,疏導民眾過激反應

不只是英國,根據《天下雜誌》的報導,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一項實驗,則是在地上畫出一雙雙綠色腳印,引導行人走向附近的垃圾桶,一個月內就減少了46%街上亂丟垃圾量。

美國則是以起源於2008年哈佛大學的一個小型研究計畫,並且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行為研究辦公室,目前已擴大到波士頓、華盛頓DC、紐約、舊金山等城市,以「ideas42」辦公室為名。而美國白宮也有自己的行為引導辦公室。

歐美各國在行為引導實驗的成功,對公共政策來說別具意義,這表示透過行為經濟學制定政策,輕推民眾一把就能達到期望成效,對政府來說,去搶購衛生紙的民眾其實也是一種研究者,他們在網路上蒐集資訊並且在內心做出比較,但這也意味著他們是可以被引導的,若政府設置「行為引導辦公室」,衛生紙漲價的事件會有更圓滿的結果。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