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經濟系近期可說是「三喜臨門」,第一喜是前台大經濟系教授、台大財金系特聘教授管中閔獲選台大校長;第二喜則是台大經濟系教授陳南光借調擔任央行副總裁,5日正式上任;第三喜是《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一書,被選入台大今年慶祝建校90周年,由台大出版中心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十本著作之一。
台大經濟系近來「三喜臨門」
巧合的是,管中閔和陳南光會進入台大經濟系任教,都是《經濟學》一書的作者之一、台大經濟系兼任教授張清溪,當年擔任系主任時,所找進來的優秀學者。
《經濟學》一書被譽為是經濟學的「入門聖經」,甚至被列為國考重要參考用書,當時4位合著書籍的教授吳聰敏、許嘉棟、劉鶯釧及張清溪被稱為「台大四人幫」,不只經濟系的學生,任何對經濟學有興趣、 或是好奇的人,手邊一定有這本四人幫的書。
如今這本教科書分為上、下冊版本的已經修訂7版,單冊的也有5版。但很少人知道,30年以來被學生奉為圭臬的《經濟學》,當初誕生竟然有著一段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故事。
第一本「本土化」的經濟學出版
「早年教科書都厚厚、小小一本,當時大家想說如果印刷、編排沒有弄好一點,(讀經濟學)實在太辛苦了,所以當時出版這本書是有點革命性質的」,張清溪回想起1987年出版這本教科書的初衷。
張清溪說,起源其實是當時台大經濟系高希均、孫震和劉鶯釧和許嘉棟等4位教授,接下空中大學的教學授課計畫,後來由於高和孫兩人太過忙碌,因此找了他和吳聰敏接任,同時空大也希望台大經濟系這邊能提供教科書。
當時空大教務處一位組長是師大畢業,對教學事業非常有熱忱,雙方討論後,想說是不是能改變一下教科書的形式,之後就找了一位資深編輯人員,把教科書設計成大、中、小三種版本,包括內容、字體、排版都經過精雕細琢,「那個編輯實在非常專業,但也很龜毛,連用的字體都是日本『寫研』的字,每個字都是有專利的」,張清溪笑說。
沒想到等一切就緒,書本也快要送進印刷廠,空大卻突然換了一位新的教務長,一上任就否決這項規劃,批評教課書用舊有的樣式就好,為什麼還要搞大、中、小本那麼多花樣,最後4位老師氣不過,認為自己花了這麼多心血撰寫、準備,便決定乾脆自己對外來出版。
不在計劃裡的教科書影響30年
「當初很多人不會出經濟學教科書,是因為施建生還在,他是經濟學的教授,也是很多老師的老師,他原本就有出經濟學的教科書,但是當時我們太生氣了,所以就沒有顧慮到這些。」
《經濟學》會出版,有這麼一段料想不到的插曲,但實際上,張清溪等人早也有念頭一改當時教科書的生態。「我舉例來說,以前很多教科書提到國民所得的時候,竟然還在延用美國的案例,這實在太不負責任了。」
因為如此,台大四人幫的這本《經濟學》可以說是第一本「台灣版」、「本土化」的經濟學教科書,內容加入許多圖形,文字也變得淺顯易懂許多,成為剛接觸經濟學的廣大學子們最必備的一本書。不過,張清溪謙虛地說,現在愈來愈多教科書出版,現在這本書已經被許多後進給超越了。
勞動經濟學者轉向研究中國經濟
張清溪近幾年來,愈來愈少在螢光幕前曝光,但影響力仍滲透整個社會。最早研究專長在於勞動經濟學的他,因受澄社之邀,1989年與陳師孟、施俊吉、朱敬一等人共同撰寫轟動各界的《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一書,後來隨著國民黨第一次下野,黨營事業結束後,研究重心漸漸轉往中國經濟。
他表示,由於後續黨產屬於會計師和律師的範疇,與自己比較沒有關係,後來讀到何清漣《中國的陷阱》一書,成為他往後對中國經濟研究的入門,進而在2003年再版時為此書寫序,「研究中國經濟之後才發現,真正的黨國資本主義在中國,」張清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