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齡化、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國人罹癌率逐年提高,聽到癌症便人人自危。不過,由於醫療技術提升,癌症病患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也逐年提高。癌症的治療方法五花八門,可分為手術、化學治療、免疫療法、放射治療等等。其中,近期最引人專注的便是體外放射治療中的粒子治療。
其中,台北榮總也在2015年宣布成立重粒子治癌中心,如今終於傳來好消息,一名內部的行政主管透露,北榮的重粒子終於成功發包。4月4日,日本媒體紛紛報導,台北榮總成為日立收購三菱電機的粒子束處理系統後的第一個海外訂單,而這也是台灣第一個導入的重粒子治療體系。
台灣成粒子治療密度最高國家
相信許多對癌症治療有所研究的人,對粒子治療這個名詞都不會陌生。相較於傳統的體外放射治療—光子治療,粒子治療更能將能量釋放在腫瘤部位,因此在治療深部腫瘤時,能相對減少對鄰近正常組織的傷害。其中,「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就是粒子治療中最顯著發展的2項治療方式。
台灣作為醫療先進國家,在提升醫療技術上當然不落人後。事實上,從林口長庚於2015年啟用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以來,台灣成為繼日本、韓國、中國後,第4個啟用質子治療的亞洲國家,如今已成開放質子治療密度最高的國家。
對此,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受訪表示,目前衛福部針對包含質子與重粒子治療的粒子治療,已發出8、9張的設立許可牌照,密度相當高,其中像中國醫藥大學2張許可證都有。如今,林口長庚的質子治療中心已開始運作,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大手筆投入百億資金、由永齡基金會和台大合作建立台大癌症質子治療中心也在2017年動土,由同樣承接長庚質子中心的工程亞通利大能源公司承包,目前也在架設質子機中。
區域平衡、醫療發展如何權衡?
台灣醫療成就有目共睹,但醫療資源分布不平均也同樣令人擔憂。如下表所示,目前衛福部所發牌的質子治療與重粒子許可皆位在西半部,光北部就佔了4間醫院。而位在東部的花蓮慈濟醫院在去年8月召開了國際研討會,邀請來自日本、美國等地的放射治療專家學者,前來分享重粒子治療研究。由此看來,慈濟醫院也有發展粒子治療的意願。
對此,石崇良回應,目前慈濟醫院並無提出申請,當然歡迎東部地區的醫院開始發展相關技術。而針對已發牌過的醫學中心,石崇良則表示,若還要再申請,衛福部基於醫療均衡發展,恐怕就要再商議。但他也強調,審核標準遵從法規,由衛福部的審議委員會持中立立場決定。
衛福部的美意值得鼓勵,但從現實面來看,人口較多的北部地區需求量較大,是不爭的事實。一位長庚醫師也擔憂「當然能夠理解中央希望醫療南北、東西平衡發展的想法,但如此一來,是否也會限制醫療技術發展呢?」
台灣治療價格具優勢
國內如何分配質子治療資源發展還有待討論,但不可否認的是,發展尖端醫療技術確實提升了台灣的能見度。對比美國、日本質子治療動輒百萬的治療費,林口長庚的治療費壓在30萬到90萬元上下。長庚主管提及,自從長庚的質子治療中心開放後,因為價格相較國外便宜、極具競爭力,因此除了國內的癌症患者外,也有海外患者特地來台就診的案例。
隨著各醫院都按部就班發展新技術,如今台灣的癌症粒子治療技術已發展成「戰國時代」,許多醫院都希望能夠發展,要如何權衡醫療發展、平衡地區之間的供需,還有賴衛福部以及醫院之間互相的溝通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