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解放軍明文指示攻擊台灣核電廠!?

書摘

作者簡介

易思安(Ian Easton)


  現任華府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研究員,主要領域包含亞洲地區國防與安全議題,是美國當代「中國通」人才的新銳代表性人物,以見解犀利、分析清晰而著名。華盛頓郵報讚譽他的亞太安全政策建議是「超越了自冷戰時期季辛吉、Graham Allison等人的綏靖觀點」,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中國軍事文書指出,中國必須先猛烈轟炸台灣,削弱其防禦,才能入侵。

201這些轟炸行動被稱為「火力打擊作戰」,焦點是要讓中共有限的彈藥發揮最大的戰略效果,迅速先發制人,在開戰最初幾天就孤立台灣。202解放軍的文件把第一波的空中轟炸稱為「初始打擊」,由好幾波大規模突襲組成,目標是台灣最重要的指揮控制中心、預警雷達、機場跑道與防空火砲部隊。

根據作戰計畫,中國不只會使用飛彈攻擊,還會使用高能量的微波與雷射武器,破壞脆弱的電腦硬體和電子系統,使台灣失去資訊優勢,無法明察局勢。203第一波空中轟炸還來不及結束,立即跟著來的就是中國軍事理論家所謂的「關鍵點打擊」,目標是炸毀中華民國政府各部會與軍事總部等關鍵機構。204第一個目標應該就是總統府無誤。據稱解放軍打算在開戰的最初幾個小時內就發射巡弋飛彈與彈道飛彈攻擊總統府,炸毀這個政治主權的重要象徵。205在台北的心臟地帶還有其他目標,包括台灣最重要的官方政經事務機關,像是內閣辦公室(行政院)、國會(立法院)、外交部、經濟部等等。

台灣政府部會辦公建物雖然很大,無法移動,從空中很容易辨識,但仍有相當的防護。解放軍於是預想:為了確保攻擊能發揮作用,中國特務會搜集第一手情報,找出政府高層首長到底人在哪裡,確認他們是否在辦公室。間諜還肩負另一個任務,那就是呈報建築結構、使用的偽裝,以及建築下方的地下室(或地下碉堡)弱點何在。207偵察衛星也負責執行相同的情報搜集任務,有備無患,免得臥底特務被逮就沒資料來源了。208解放軍的文件希望靠著猛烈的空中突襲消滅台灣的關鍵決策者。斬首攻擊如果成功,就能大大影響戰爭的結果。

解放軍文件中規劃的轟炸行動

中央政府所在區域當然會受濫炸,但台北市另一個會承受最猛烈攻擊的區域,會是大直,這裡的周邊恰好有圓山大飯店、道明外僑學校和美麗華百樂園。解放軍的資料中雖然沒有明確說出地名,但是強烈暗示飛彈會攻擊衡山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國防部、海軍司令部、空軍司令部以及在這個戰略地區裡的其他關鍵設施。至於台北市之外,在龍潭的中華民國陸軍司令部、在中壢的陸軍第六軍團指揮部、在台中新社區的陸軍第十軍團指揮部、在旗山的陸軍第八軍團指揮部,也是飛彈攻擊的目標。根據文件,這些攻擊的目的是要切斷國軍指揮官之間的通聯,讓他們難以協調出有效的防禦行動。

根據預測,戰時台灣將領會在深埋地底、結構錯綜複雜的碉堡裡工作。解放軍認為,這些碉堡是棘手的目標,因為有堅硬的結構保護,由錯綜複雜的地道網路構成,地面上又經常有大型辦公建築掩蔽。因此,中方特別強調,一定要運用各種偵察技術,搜集每座碉堡的詳細情報。根據預想,解放軍指揮官會用精確引導彈頭與俗稱「碉堡剋星」的鑽地彈,發射飛彈,展開空襲,攻擊地下碉堡。

「關鍵點打擊」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燃料補給網路和供電網路。台灣跟世界各地的島國一樣,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石油與天然氣,雖然儲備了大量緊急戰備燃料,不過終究有限。解放軍打算用飛彈與炸彈攻擊台灣的煉油廠、儲油庫和輸油管。據了解,在轟炸行動的這個階段,中國也會攻擊水力發電廠、火力發電廠和變電所。供電網路的指揮節點則會遭到網路攻擊。根據資料記載,這些攻擊的目的是要對一般平民施加壓力。

台灣唯一一個不會被攻擊的供電網路,應是核電廠。解放軍有一部教範苦口婆心提醒目標讀者(也就是解放軍的軍官),千萬不可轟炸核電廠,因為放射落塵會造成更可怕的政治後果:

全球輿論群起撻伐中國。然而,另外一部解放軍實戰教範提出相反的指導方針,明確指示解放軍攻擊直升機的飛行員攻擊台灣的核能發電廠。文中自信地表示,空對地飛彈小而準確,有辦法「只」破壞發電機,反應爐不會受損,這樣等中國攻下台灣之後就有核電廠可使用。

根據假想,如果入侵時間表允許,關鍵點打擊結束後,解放軍就接著發動所謂的「持續打擊」,目的是要大規模轟炸台灣,慢慢破壞台灣軍事力量和政治決心。前面提過,初始打擊使用的主要工具是飛彈,而根據假想,持續打擊則由轟炸機與對地攻擊機執行,此時中共飛機多少已有空權,能自由飛到目標附近投彈了。此時的重點目標包括安然渡過開戰最初幾天的國軍戰鬥機隊與機動飛彈部隊。在這個階段,解放軍的無人機將扮演重要欺敵角色,負責消耗台灣的防空彈藥,如此一來,中國就能繼續摧毀殘存的目標。

等到Z日逼近,中國將派轟炸機反覆襲擊台灣各基地,徹底摧毀海岸防禦飛彈部隊,尤其是負責防守台灣海峽關鍵路線的部隊。解放軍火箭軍的飛彈則攻擊無法用其他方式摧毀的殘存目標;轟炸機則進行掃蕩轟炸。解放軍彈藥存量降低時,就啟用儲備彈藥,確保空襲不會在入侵前夕失去節奏。

最後一波轟炸稱為「最後打擊」,目的是削弱台灣抵抗的能力與意志。最理想的情況就是順利逼使政府投降,接受被占領的事實。解放軍的研究指明,這波轟炸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是消滅台灣的作戰力量,第二是向台灣軍民證明,繼續抵抗沒用的。因此第一步必須再度密集轟炸所有軍事目標,第二步則是把矛頭對準台灣的平民。根據解放軍的資料,台灣的供水、供電、供油與運輸基礎設施全都會被破壞殆盡,藉此威嚇台灣投降。同時,戰略心理攻擊行動也會達到高峰,在轟炸的最後幾天,中國計畫大肆宣傳說,願意提供人道救援物資,並提供獎賞給停止抵抗或起義來歸的台灣軍民。中共相信,如果這項心理作戰成功,能夠「動搖敵人根基,逼迫敵人放棄抵抗意志。」

實際登陸入侵之前,解放軍會破壞台灣的橋梁、隧道、通訊基礎設施以及國防產業。軍需補給的地點和後勤物資分配中心,還有聯絡台灣各城市的高速公路和鐵路,都會遭到攻擊。台灣各機場當然被炸,以阻止客貨機逃離台灣,甚至連無線電台與電視台都在中共的轟炸名單上。

到時候台灣缺乏資訊與戰爭資源,各個城市之間無法交通,全國民生無以為繼。中方的軍事研究認為,上述的封鎖和轟炸行動至少理論上可以破壞士氣,削弱台灣總統的意志,使其放棄抵抗,任憑中共兵臨城下展開登陸入侵。

避免外力干擾,必須速戰速決

儘管解放軍在教範中預想出了聯合火力攻擊這個打法,但解放軍的文件也說得很清楚,不可讓封鎖與轟炸台灣這個階段拖延過長。中國強調速戰速決,否則戰局與政局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因為中國封鎖與轟炸台灣越久,美國與其他民主國家就越有可能決定參戰。解放軍文件提出警告,解放軍不可能有那麼強的軍力,可以一面在境外執行遠距離作戰,一方面又平定國內可能爆發的內亂。文件裡清楚指出,作戰不單只是軍事,跟政治同樣緊密相連。因此,誰能決定作戰規模與作戰持續時間呢?答案:不是戰場指揮官,而是北京當局;連攻擊目標也可能也是北京當局選的。解放軍的軍內文件說,攻台計畫必須維持足夠彈性,讓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可以在戰爭過程中隨時介入、修改作戰計畫。

雖然解放軍的文件猜想,只要拉長封鎖與轟炸,或許就能逼迫台灣投降;但他們也知道,中國國內與國際的反彈聲浪可能會大到讓中國無法撐到台灣投降。確實,顯然中方極度擔憂,當台灣人民被包圍、受飢餓、流鮮血、殊死戰之際,島內支持獨立的情緒只會加強;中方已先推定台灣人民不太可能會在包圍下投降,反而可能胸中燃起復仇怒火,毅然決意誓死抗戰到底。中國考量到這些因素,所以作戰的原則是在短時間內密集攻擊台灣,局部掌控電波頻道、空域與海域。一旦掌控這些要素,就會改變戰術,把焦點放在突襲登陸。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