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太陽花學運,一群年輕人破天荒佔領立法院、走上街頭表達訴求。台灣智庫調查,2016年總統大選,29歲以下年輕人投票率為74.5%,年輕世代的政治參與有加深的趨勢。
15位年輕參政者6日發表新書《政治工作在幹嘛?》寫下他們在政治工作的歷險告白,包括踏上政治之路前的歷程、政治工作的敘述,以及對未來台灣政治的期待與想像。
政治是眾人之事 更是青年之事
今年代表時代力量參選立委的執業律師邱顯智,曾幫許多參與社運的年輕人打官司。邱顯智想起第一次幫20多歲的當事人打官司,對象是朝江宜樺丟拖鞋的清大女學生孫致宇,他回憶起當時第一次見到孫致宇,他驚訝眼前這個身高不到150公分的瘦小女孩,竟然有這麼大的勇氣,後來他陸續幫魏揚、陳為廷等人打官司,這些年輕人爭取公平正義的行動力深深感動了他。
平均不到30歲,來自不同的族群及背景,他們經歷過多場社會運動的街頭衝撞,了解到社會運動的結果只有0和100,即成功或失敗,但是政治工作則有0到100之間的許多可能,能漸進地改革,所以這群年輕世代決定踏入政治界。
沒有政治明星,只有背後的團隊
政治不只是選總統、立委,背後更包括了幕僚、文宣等廣大的團隊。曾任民進黨媒體創意中心副主任的吳沛憶說,政治不只是媒體上看到的樣子,背後有著一群團隊在經營。
社會民主黨前立委候選人呂欣潔決定開始政治工作,就認定自己的特質適合成為候選人,投入選舉之後她確信「這個社會沒有神的存在」,每一場選舉都會有「造神運動」,社會大眾想像中的政治明星,都是無數人襯托出的角色。同是社民黨前立委候選人的苗博雅也曾說過,「參政後都不敢穿短褲、拖鞋」,因為在選民眼中她就一直是穿正式服裝的樣子,如果突然轉換成休閒形象,選民也難以接受。
透過微小力量撼動大結構
曾任職民進黨原住民族事務部的撒丰安・瓦林及那說,2014的九合一大選,民進黨打了漂亮的一仗,成功把藍天變綠地,她回憶起開票那天,中央黨部歡聲雷動,黨部門外也早已聚集民眾歡呼,但是她一個人躲在陽台崩潰大哭,「因為我們的原住民代表沒選上」。撒丰安坦言,當時的孤立感,讓她很想離開政治工作,但在一次與原住民歌手巴奈聊天後,巴奈告訴她「如果你想離開沙漠,必須先學會在沙漠裡生存」,雖然改變不是一時半刻,選上只是個開始,她繼續努力,仍能讓弱勢族群發聲。
林昶佐國會辦公室助理吳崢,太陽花學運落幕後加入時代力量黨團。他認為世上任何工作都有存在的意義,政治工作亦然,現在社會許多議題看似難以撼動,改變他人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也絕非不可能,集結眾人之力就有達成目標的一天。吳崢政治系畢業,身邊同學從政的屈指可數,但他仍期待青年參政的濫觴,能帶動更多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