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原來我就是那個拉低平均的人。」這幾天來臉書上一片哀鴻遍野,政府公布今年首季勞工平均月薪資接近6萬元,民眾不僅無感,更揶揄自己原來就是拖垮平均的人。
低薪問題一直是國人心中的痛,行政院14日大張旗鼓舉行記者會,包括行政院長賴清德、副院長施俊吉在內的8名官員浩浩蕩蕩一字排開,信誓旦旦提出十大解方,不過具體內容為何恐怕沒太多人記得,因為各界的焦點全放在一個「神秘」的數字、5萬9852元身上。
59852元這個數字到底從裡哪冒出來?
只見施俊吉當天於報告時語氣略顯激動地說,「這一兩年來台灣已經突破薪資停滯的現象,我們可以看到最新數字,2018第一季1月到3月實質總薪資已經創下歷年同期新高,數字高到5萬9852(元),為什麼這麼高?因為裡面有年終獎金。」
事實上,數字為什麼接近6萬,施俊吉已經給了解釋,只是政府急於以這樣藏著魔鬼的數字說服大眾,反倒與民眾感受的距離拉得更遙遠。
首先,施俊吉所提到的第一季平均「實質薪資」5萬9852元,並非大家一般概念所認知的「月薪」,因為如同他所說的,這是計入年終獎金、績效獎金、紅利等非經常性薪資的總薪資,並考量物價變動因素後的結果。
由於每年的1、2月本來就是勞工領取年終獎金的時節,換句話說,勞工一整年的年終獎金會被單單計入1或2月份,使得第一季的薪水統計起來都會很「漂亮」。與過去相比,今年首季的實質總薪資確實創下歷年新高沒有錯,但官員若想要將這樣的數字「影射」為台灣勞工的月薪,恐怕並不適當。
平均數的概念無法反映真實,少數高薪者拉高平均
倘若我們以每個月固定可領到的薪水,也就是經常性薪資來看,扣除掉通膨因素後的實質經常性薪資,今年首季的平均是3萬8132元,遠遠比5萬9852元少了大約2萬元,再往前回推,這個數字還比2007年首季的3萬8558元來的低,也證明了薪資凍漲、不進反退至少超過10年以上。
而且即便如此,月薪平均接近4萬元難道就能反映國人普遍的薪資狀況嗎?答案恐怕也是不行的,追根究柢,以「平均」的概念來看薪資,數字很容易被少數高收入的人給拉高,舉例來說,一間公司的總經理月薪10萬元,其餘4名員工月薪為3萬元,平均算下來這間公司的薪水竟然有4萬4000元。
這就是政府每每公布國人薪資,數字很好看,但民眾感受不到的主因。一般來說,以勞工薪水由高排到低,位於中間那個人的薪資,也就是中位數更能反映出一個社會薪資的概況,由於2017年的統計結果今年年底才會發布,因此拿2016年經常性薪資的中位數來看是3萬3502元,而包含年終等在內的總薪資中位數是4萬612元。
一再用平均概念來粉飾低薪問題,就會忽略掉實際情況還有300萬名勞工的月薪低於3萬元,想要讓民眾有感,美化過的數字更非萬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