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其金融銀行業更健全、蓬勃發展,中國大陸以較寬鬆的法規,鼓勵開拓純網銀業務;除一般民營銀行,科技公司也紛紛加入戰局,創造亮麗業績,一場不同以往的金融爭拓大戰正在開展中。
中國大陸純網銀多以「傳統企業」搭配「新經濟網路科技公司」為主,首家純網銀始於2015年初,由主要股東為騰訊的前海微眾銀行搶下頭香;同年6月,主要股東為阿里巴巴關聯集團的螞蟻金服杭州網商銀行也宣布正式開張;特別的是,它們隔年就有了獲利,顯示互聯網科技造就的高效率和低成本,替新興金融另闢獲利蹊徑。
緩解金融社會問題 催生純網銀
回顧中國銀監會放行設立純網銀的歷史背景,初始是為緩解中國「只有大銀行,缺乏小銀行」的社會問題。由於傳統銀行放貸過於集中在大企業,三四線城市與農村金融資源分配不均、中小企業戶融資成本過高,有龐大用戶的借貸需求無法被滿足。因此2014年7月,中國國務院推出《金融改革的十條措施》(新金十條),首次定調民營銀行應為微型企業和三農(農業、農村、農民)服務,透過低成本優勢來彌補傳統金融的不足,銀監會從善如流,同年開放首批5家試點民營執照。
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目前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兩家純網銀,它們的獨到優勢不僅是市場先行者,更可對其他同業提供技術輸出,包括場景、流量和風險模型等大數據。盤點他們的經營策略,共同點是不吸收存款,而是透過交易化、平台化及資產運用的3大策略啟動金流,另外,挾帶線上社群和電商平台數據,精準地抓住用戶需求,主動提供貸款商品,因此跨越時間和地域限制,反而透過低成本優勢,在一片紅海中開創出高效率的生意經。
低成本、高效率 顛覆傳統銀行制度
無擔保、沒有抵押品、加上缺乏相關風控數據,是阻礙傳統金融機構服務小型商家的最主要原因,然而這卻是主張風險模型與大數據的純網銀,摩拳擦掌準備大展伸手的主戰場,純網銀透過降低人力成本,提供更高誘因的商品搶市。
例如網商銀行剛開業時,設定的考核目標,不是看資產規模,也不看利潤率,更誇下豪語要在5年內服務到10,000,000戶小型企業和普通消費者的目標。在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的策略下,主要服務對象包括網商及微型或小型企業、個人及瞄準農村金融的8億人口。
另外,更與阿里巴巴的電商平台供應鏈作串接,發展芝麻信用分的個人信評紀錄(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所推出之個人信用評分),透過支付數據和資訊優勢,掌握微型或小型商家和大眾的資金需求和風險。
產品方面,網商銀行的產品都設計成短天期的隨借隨還機制,以達到最大資金運用和服務效率的平衡。除了頗受歡迎的「網商貸」,圍繞電商融資需求;「旺農貸」則是針對農村生態圈、農村淘寶村合夥人等消費品下鄉、農產品上行的信貸情況,提供特定金融服務。
另一龍頭,微眾銀行則是以獨特、創新的金融商品吸引用戶,率先推動人臉辨識遠距開戶,另外透過微信和QQ等通訊軟體平台促銷「微粒貸」,包括借款額度和期限都讓用戶自己選擇,即便是小額借款也能享受大戶的客製化服務和較低利率,顛覆傳統銀行業。有趣的是,微粒貸的資金來自銀行,微眾銀行副行長黃黎明指出,雖然微眾本身客戶存款不足,但透過分享用戶和數據分享,吸引不少銀行樂意合作。
截至2017年年底,微粒貸累計的發放貸款總額超過RMB¥1,600億,總筆數超過20,000,000筆,單日最高借貸金額高達RMB¥10億,單日最高貸款筆數超過100,000筆,授信客戶超過60,000,000人,以小額放貸的作法創造收益。
應用互聯網模式 創造客群差異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17家民營銀行中有一半都以互聯網銀行為號召,包括小米、新希望集團合資的四川新網銀行、美團點評與中發金控成立的吉林億聯銀行,還有開張甫1年的江蘇蘇寧銀行,最大股東是蘇寧雲商,因此強調以O2O線上線下模式創造差異化客群。
像是身為第三家純網銀的新網銀行,首發策略是先後與70多家網貸平台簽訂存管協議,在篩選合作對象時更設立高門檻,包括網貸機構的資產規模、聲譽與情等,都是評核標準。據該行資料,目前單日信貸審批的最大數值可達270,000筆,背後更運用了AI人工智慧協助核貸。執行董事江海曾坦言,與其說新網是1家銀行,不如說是1家拿了銀行牌照、專注於大數據運用的金融科技公司;他認為,純網銀未來的經營重點將是場景,透過場景結合大數據提升用戶體驗,例如買車、繳學費、繳稅和海外旅遊所需的平安不便險等商品,不再只是冰冷的數字選項,而是融入用戶的生活,當有需求的時候能夠被立即滿足,所有銀行服務都將在雲端「秒申秒到,即用即走。」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上述5家銀行的經營核心都是「民營純網銀」,就像是科技公司領了銀行執照,而它們紛紛鎖定個人微型或小型貸款融資,以金融機構的經營模式來解決民間地下金融的問題,並透過自動化審批降低成本。
監管緊縮 未來發展方向有待關注
此外,中國純網銀走的也是傳統金融業的路徑,以百度和中國中信銀行合資設立的百信銀行為例,無論是產品或業務導向的定位,都以中信銀行的產品為主,被視為是純網路版的「直銷銀行」,由於百信不設實體據點,只通過網路、電話語音客服、自動櫃員機ATM等遠距設備和客戶互動,但提供的金融商品和服務以母公司為主,這種傳統金融業成立副品牌網銀的創新作法,在中國市場也引起廣大迴響。
由於中國有不少開展準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公司,因此對領有銀行牌照的純網銀而言,除了將二維碼、貨幣基金、和網貸業務P2P等業務進一步放大,更能作為平台串連線上與線下的合作,與傳統銀行取得競合關係,打造較健康且可信任的金融環境。
而從中國經營「純網銀」的經驗,或許也可窺探出主管機關在拿捏監管網路銀行與傳統銀行的兩難。基於風險管控和消費者保護,新開戶或首次購買理財商品仍必須親見親簽,儘管可透過視訊和線上電子身份認證進行,但對於有志開展更複雜、高風險商品業務的純網銀來說,經營成本相對較高。
此外,無分支機構、無現金業務以及無客服人員的「三無」模式,不但考驗純網銀業者吸納新客的本領,更考驗主管機關的監理智慧。2017年8月,銀監會向民營銀行遞送〈民營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包括風險數據模型、合同簽訂、徵信審核、貸後管理、合作機構和法律責任等業務環節均有更明確的規範。
互聯網貸款指的是民眾透過網路自行申請貸款,銀行透過大數據和風險模型全程線上核貸、撥款的業務,範圍包含人民幣與外幣,以及各項個人消費、日常生產經營周轉的各項用途貸款。
在貸款用途方面,意見稿指出不得發放「無指定用途」的貸款,且不得挪用於固定資產及股權投資,更不得用於國家禁止生產、經營的用途;對民營銀行未來的聯貸合作機構做出明確限制,僅限定經銀監會批准設立、持有金融牌照並獲經營貸款業務的銀行金融機構。
銀監會文中指出的合作機構,是指互聯網貸款過程中,與民營銀行共同進行資金貸款、客戶行銷、風險分擔及數據合作的機構,牽涉範圍廣泛。另外,當純網銀每推出1項貸款新產品,都要在產品10天前向監管機構報告,且期間不得開展宣傳和預售;對於核貸過程中認識客戶K Y C的各項流程,包括身份識別、風控模型等,也均有規範。
即便監管機關對純網銀的監管愈來愈緊縮,但業者普遍樂觀看待,如同當初微眾銀行遇到遠距開戶難題時,主管機關隨後鬆綁相關規定一般;只是,在創新機制下,監管機關和業者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且戰且走,隨著使用者的行為改變,純網銀有其經營利基,但在監管趨勢下,愈來愈向金融業的監管規定靠攏,也是勢在必行;由於傳統銀行也正在轉型,未來在這場「混戰」中,更考驗彼此之間合縱連橫的默契及談判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