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終身僱用制」式微,加上零工經濟、斜槓世代崛起,近年越來越多人投入非正職工作,然而,這些派遣、約聘、計時人員、臨時工、自行接案、外包承攬等「非典型」職務的背後,究竟又有著什麼樣的無可奈何,或許值得外界關注。
根據yes123求職網最新調查,若回顧自身至今的職場生涯,合計有七成一(71.1%)的勞工都曾經打過零工,若以全國受僱就業者898.5萬人推估,所謂的「潛在零工經濟族」規模將上看639萬人;至於為何選擇打零工?主要原因依序是「找不到正職工作的時間,超過原本預期」、「覺得工時較具彈性或較短」、「想先累積職場經驗就好」、「家裡經濟壓力大,有收入就好」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這些短期、不得已的考量,其實有部分人的內心已經過一番謀劃:打零工是為了「想先卡位嚮往職缺,等待轉正職的機會」。可惜的是,該想法要真正落實恐怕也沒那麼簡單,因為調查也指出,零工族成功轉為正職的比例只有31.4%,也就是說,將近七成(68.6%)的人直到最後,都沒能成為自己打工企業的正式員工。
若探究背後原因,很大一部分的人可能是被現實環境所擊敗,高達五成八(57.7%)的零工族就透露,自己曾遭遇過所謂的職場歧視,除了「員工福利落差很大」、「被當成工具人使喚」、「嚴重的同工不同酬」、「沒有勞健保」、「要求的上班時間不固定」等狀況之外,更教人難以接受的還有「低於基本工資」、「無法申請加班費或補休」、「同事小圈圈的排擠」等等。
本想約聘轉正職卻心灰意冷,他:同事沒把我當自己人
陳先生今年31歲,是一家外商約聘人員,主要負責資訊設備的客情維繫工作,被問到為何選擇該職務,他說:「我雖然本科念資管(資訊管理),但學生時代實在沒多大興趣,畢業後一直都在尋找人生方向,中間考過很多次國家考試都沒能如願,一直到去年,我才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年輕了,決定放棄再考,……當初會選擇這家公司,主要是薪水有四萬多快五萬,而且我問過,如果約聘表現好,是有可能轉正職的。」
「其實,去年開始,我找過很多工作,對方薪水頂多開到三萬,那我就會很猶豫啊,雖然這年紀也不能再靠家人了,但是我的能力明明不差,經過那麼多年考試苦讀,外文能力比他們強太多了,人家都已經領到五六萬,我還在拿年輕人的薪水,那太難看了,……你知道嗎,我已經好多年不敢參加同學會,就是怕他們聊到工作。」回憶起過去一年的待業生活,他這麼說。
進入外商公司至今三個月了,陳先生內心始終有種不踏實感,「回到公司,大家都有固定的座位,只有我是一個人坐在角落,有點像是過客的感覺。好幾次,走進茶水間,原本還在聊天的同事就安靜下來,我一離開,後面就傳來熱鬧的聲音,我覺得,這裡的同事們並沒有把我當作自己人,態度都是冷冷的,甚至有時候,我還會隱約聽見他們私下講到我的名字……。」
「其實老實講,我已經有點快待不下去了。」陳先生坦言,或許是自己離職場太遙遠,對於人情冷暖還看不太開,幾次孤立無援的作業狀況讓他心灰意冷,「每次客戶出了問題,我回到公司要協調的時候,同事都像在等著看笑話的感覺,遇到別人的事情,他們很快可以處理,但我的案子就是放在後面,好像我應該要去拜託他們一樣,難道我不是在幫公司做事嗎?」
他說,面試的當下,自己還曾經想著以後要拚「轉正職」,不過事到如今,熱情已所剩無幾,「就在上個禮拜,我又把履歷打開了,也撥了電話給之前幫忙找工作的獵人頭公司,看看還有沒有別的機會吧。」
勞動模式正被顛覆,市場灰色、模糊地帶擴大
針對零工經濟下的非典型就業者,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則呼籲,政府不妨透過租稅優惠,獎勵企業將非典型職務人員轉任編制內員工,藉此強化弱勢員工的勞動權益,「最好還能立下專法,進一步規範薪資下限保障、企業僱用比例上限、與正職員工享有相同福利等等。」
至於資方,他認為,在非典型人力的使用上,企業主不能全以人事成本為考量,更應該要著眼於永續經營一事,「有計劃地招募新血加入企業,甚至培養接班人才,打造出更穩定的就業模式、職場環境,讓勞工心無旁鶩投入工作,並兼顧到家庭生活才是。」
楊宗斌說,平台經濟、共享經濟興起,正在顛覆著過去的勞動模式,有些打工或兼差職銜,可能沒有存在明確的勞資關係,例如自雇者、接案人反而更像「合作夥伴」關係,因此形成一種勞動市場的灰色、模糊地帶,「零工經濟族要有心理準備,未來很可能會遇到無法要求加班費、退休金、特休假等狀況,甚至沒有職災保險,如果是技術門檻較低的零工職缺,會更缺乏報酬議價能力,甚至失去最低工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