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量能持續低迷,距離金管會1千億量能以上的目標,幾乎還需要再增加兩倍以上成交量。對此,金管會日前推出「定期定額買台股」方案,預計在今年年底上路,除欲刺激量能提升外,也欲以此增加年輕小資族投資台股的意願,讓台股更加年輕有活力。
定期定額買台股吸引年輕人進場
據金管會規劃,所謂定期定額買股票,其實概念類似於定期定額買共同基金一樣,由證券商先規劃出可定期定額買的投資標的,投資人再和券商約定好指定扣款日後,券商會集合所有買同檔股票投資人的小額資金,買進1張股票成交後,再拆成零股分配給所有投資人,簡單來說,就像是一群投資人可以一起「團購」一張較高價、平常買不起的股票。金管會認為,對於年輕族群或小資族來說,未必有充足的資金購買股票,更何況是高價股,期望藉此舉可以吸引年輕人來投資股市。
台股隨著人口結構改變邁向高齡化,年輕人不「錢進」股市的現象明確實明顯。根據證交所以2010年到2015年上半年度的資料分析,台股的散戶組成年齡分布,以51歲至60歲成交金額比重較大,占了30.7%,41歲至50歲次之,占了成交比重27.4%,而20歲至30歲的年輕族群占整體成交比重僅僅4.5%。
原因出在台股未見財富效應
不過,事實上,台灣年輕人並非真得不愛投資,根據證交所的同一份調查顯示,低資金高槓桿的權證就深受年輕人喜愛,31歲至40歲的投資人成交金額占了整體權證成交金額的50%。但在台股中很難獲得相同成就感,據人力銀行調查40歲以下的上班族投資股市的經驗,不但只有33%的上班族在今年買過股票,這其中還有高達52.4%的人有慘遭套牢的經驗。年輕人買股票普遍虧損,自然影響繼續投資股市的意願。
「觀察我身邊的小資族,其實也沒有慘到一張都買不起,但多數人寧願把錢拿去換手機、喝下午茶,」一名年輕台股分析師說,由於台灣目前已經有零股交易於盤後撮合,他認為,有投資經驗或意願的人老早就會自行定期定額購買零股,而本來就沒有投資意願的人恐難因此突然有了興趣,「所以這個政策看起來完全是多此一舉。」
只推新商品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所以真正的問題所在,可能並非年輕人沒有錢,而是少了財富效應的台股,讓沒有經歷過7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的年輕新股民自然不會想要進場,對於吃過虧的來說更是如此。曾經就有投資人抱怨,「像是樂陞案,會買遊戲股的通常是年輕人,結果他們才剛進股市,就被捲進金融詐騙,要他們以後怎麼還敢再進場?」
如何讓年輕股民願意投資台股?單靠不斷推出新商品,恐怕治標不治本,法人認為,觀察近幾年的股市政策都只是讓台股場內既有的資金流動,總量非但沒有增加反而還不斷減少,「想要活絡台股一直射箭只是事倍功半。」
當股市猶如一灘死水,未有新的源頭增加活水,股市將會更加疲弱,此外,所謂股市是經濟櫥窗,當企業在股市中無法籌措到資金也會造成惡性循環,經濟恐怕變得更差,這將是政府不得不謹慎面對的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