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證交稅救台灣!


朋友去歐洲流浪,剛從布魯日玩回來。去國月餘,再回台灣,景物人事依舊,但這個國家的氣氛卻已經不太一樣。問怎麼不一樣法?他皺著眉頭說,「經濟蕭條停滯,街上好多紅衛兵!」

我想,他口中的「紅衛兵」,應該指的是為了砍七天假、一例一休而四處衝撞的年輕朋友;還有為了反迫遷、反空污而抗爭的人;以及為自己拚經濟,卻又搭上政府縱放的「樂陞詐騙列車」受害人……所有的不滿情緒,不斷交互作用,把台灣搞成一個全民大悶鍋,把經濟變成一攤死水。

為何會把年輕人都逼上街頭抗爭?

其實,我也好奇台灣是怎麼了,怎會把年輕人都逼上街頭去抗爭了?或逼上臉書、PTT去打鄉民的戰爭?但借位思考,如果不是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他們何需一而再、再而三去衝撞體制,搞到自己變成反商反企業反建設的社會邊緣人,明知是共同毀滅,卻還天天上演勞資「互相殘殺」的悲劇?

眼睜睜看著病症持續惡化,都快斷手斷腳、傷腦壞心肝了,蔡英文政府卻還在燉中藥給大家吃,讓各界無不想方設法急求「特效藥」。但眼前真有這種可以醫治台灣的特效藥?

可以的,而且只有這一招:退證交稅救台灣!

新任金管會主委李瑞倉上任,在羅明才委員追問下,表達他站在金管會的立場,希望調降證交稅。接下來幾天,財政部長許虞哲馬上表示,股市榮枯與證交稅無關。林全院長更在受訪時表示降稅不是好方法,搞好經濟基本面才能振興股市。   

站在稅官的立場,說到降稅、減稅,幾乎違背他們所受的教育和訓練。

然而,證交稅沒有特定繳稅對象,也沒有稽徵上的行政困擾,只要有投資人賣出股票,證券商便會幫財政部代為扣繳。而目前證券商收的手續費,買加賣共計千分之2.85,但政府收的證交稅是千分之3,也就是說,所有券商加總收到的手續費都沒有政府收的證交稅多,券商還要負擔營業成本、人事費用、設備建置、手續費折讓,以及錯帳、違約交割等風險。相較之下,證交稅對稅官而言,真的是「人在辦公室裡坐,券商收好稅送過來」的容易稅,做的是無本生意。

稅收超徵破千億,不如「還富於民」

台灣資本市場的活力已被徹底破壞殆盡,近幾年股市成交量在兩岸三地敬陪末座,股市本益比也較上海、香港偏低甚多,不僅影響股市從業人員的生計,也影響企業籌資的能力,對國家經濟長遠發展絕對有致命性傷害,已是國家競爭力、政府經濟戰略的問題,不能不正視。

小英政府在國家長程規劃上或許可以慢慢來,但要「急救台灣」,需要用一些非常手段和巧勁,更需要很大的擔當。眼前,要英全政府調降證交稅或許有實際的困難,但是「退證交稅」卻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在國家治理實務上,世界各國確有因為稅收超徵而退稅的前例,像新加坡、香港等國家都有退稅發紅包的例子。

財政部統計,今年到九月底止,稅收超徵全國數為1千50億,中央數(不包含統籌)是超收880億元。以財政允當的角度來看,這種鉅額超徵是否恰當?政府稅收不是只要能收支平衡就好嗎?超徵這麼多,對國家發展有實際效益嗎?

其實政府退證交稅,可以帶動國內消費市場,促進經濟正向循環,之後政府又可取到更多的證交稅、營業稅、營所稅、個人綜合所得稅,進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所以現在正是「還富於民」,退證交稅的好時機。

預算書上明列,105年證交稅徵收目標為888億,這個預算目標是設定在上市加上櫃每日成交量1189億來估算, 但最近這幾個月以來,日均量根本不到600億,更別妄想看到千億,與其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任由股市持續低迷,讓企業無法籌資發展,國家經濟停滯,不如趁現在推出退稅獎勵措施。

日成交量達千億以上即退證交稅

該怎麼做呢?其實很簡單。只要政府設定當日成交量達千億以上,就自動啟動退稅機制。這在現今電腦技術上絕對可行,只剩下取得法源依據而已。政府可以完全不費吹灰之力,股民就會自己衝量拚退稅,政府還至少可多賺超過400億以上成交量的證交稅。

而且日成交量破千億以上,券商所繳的營業稅、營所稅也會比現在增加,更可立刻改善證券營業員的收入,不僅帶動消費,又增加了政府的個人綜所稅收入。

如果大家真的有心、朝野也有共識,一起用最速件提案修改證券交易稅條例,只要成交量達千億就退證交稅,由政府表態帶頭作多,相信這樣的激勵措施,雖非革命,但短期應該可以立刻看見成效,讓台股起死回生,長期對台灣經濟也會有正面幫助。

《 延伸閱讀 》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