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交易量萎縮,10月份股市總成交值掉到剩下1.32兆元,單月周轉率,更滑落到4.37%,創下歷史新低,為了活絡台股,推銷台灣優質企業,政府相關單位決定把觸角伸向國際,目前正啟動新一波海外投資說明會計畫。
根據證交所宣布,證交所、櫃買中心及券商公會明年度將共同規劃於紐約、倫敦、新加坡、香港等全球與區域金融中心及東京、馬來西亞等具投資潛力的市場,辦理台灣海外投資說明會,也一併前往東南亞等地響應政府「新南向政策」,推廣台灣優質企業。
飄洋過海找「洋」資金救台股
熟悉市場的人都知道,資本市場的資金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內資,一種是外資。內資(本土資金)包括有投信、自營商、代操、政府基金、中實戶、一般投資人(散戶);外資(海外資金)就是海外的投資人及投資機構。顯然交易所新的一波救台股的行動,鎖定的目標是外資。
政府搬「洋救兵」救台股無可厚非,只是外資也很挑,一直以來外資鎖定的投資標的有其獨特性,如果不是世界第一、產業龍頭或是流動性比較大的公司,外資恐怕也不太看得上眼。
而且在台積電(外資持股比例79.58%)、鴻海(49.18%)、大立光(52.41%)、台達電(72.41%)、聯發科(57.91%)等這些外資鍾愛的公司,目前外資持股都已超過一半,且台積電外資持股甚至都已接近80%,幾乎已成為外資公司的時候,我們應該回頭問的是:外資有不投資台股嗎?現在台灣還有哪些企業會吸引外資想要前來投資?
根據證交所統計,今年以來外資買超台股已經超過4千億元,尤其520新政府上台之後,外資買超力度更強,累計至今買超金額超過3千億元,不過5月本國自然人交易比重降至47.7%,創下台股有交易以來、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新低。但本國法人與外資交易占比則是正式超過一半,其中外資比重更是大幅跳升35.3%。
外資其實一直買,是本土資金不進場
換句話說,台股成交量低迷這一段時間以來,其實外資仍持續在買超台股,外資並沒有不進場,而是過去在台灣資本市場很活躍的本土資金如散戶、中實戶、大戶等不再進場。
為何這些本土資金現在不太進場?「首先,台股不再像過去那樣的活潑,另外,現在也沒有什麼好的投資標的可以買。」一位長期投資股市的中實戶說。這位中實戶不諱言,過去在漲跌幅僅有7%的時代,很容易鎖漲停,大家會比較想要追價去鎖漲停,現在漲跌幅拉到10%,鎖漲停的成本變得很大,大家逐漸不想再去鎖漲停板。
「市場只有在不成熟的時候,才會有好的投機機會,如果台灣資本市場逐漸走向成熟,一切規定都往西方的模式去走(如美國等等),波動逐漸變小已經是必然。」這位中實戶說。
確實,如果從台股的周轉率(投機性)來看,台股過去一年來的月成交值周轉率平均約在6.5%上下,8月下滑到5.98%,跟香港(3.39%)、新加坡(2.26%)、吉隆坡(2.37%)、英國(4.2%)、德國(5.03%)等成熟市場比起來,台股的周轉率顯然並沒有特別差,不過跟深圳(30%)、上海(16%)等新興市場比較起來,投機以及活潑的程度差距就很大。
除了,市場成熟度,另外也一種可以拉高市場周轉率的方法,那就在於這個市場有沒有足夠創新的產業以及創新的題材。
缺乏新創公司的台股將失去往日活潑性
這位中實戶認為,美國的資本市場之所以還可以維持這麼有活力,關鍵在於它還有新創產業,有新的題材、新的投機標的出來,所以Nasdaq掛牌的股票看起來還會很活潑,月成交量周轉率也可以平均維持在12%到15%,遠高於其他成熟市場。
只是,現在台灣最缺的就是新創產業及公司。
過去台灣在半導體產業輝煌的年代,還有很多IC設計的新創公司,這些IC設計公司不僅創造科技新貴,也創造新的投資話題,但是現在幾乎沒有IC設計公司掛牌,就算有如聯發科轉投資的IC設計公司匯頂,也是選擇在對岸掛牌。
而政府一直以來大力扶植的生技產業,在基亞、浩鼎炒股事件之後重傷,目前看起來還不太成氣候,也還銜接不上IC設計公司留下來的創新薪火棒子,當市場成熟又缺乏創新公司來挹注新血,台灣的資本市場其實很危險。
失去這些活水,台灣資本市場將失去過去活潑特性,沒有成交量將會導致證券商經營困難、營業員領22K生活無以為繼,這是台灣證券業以及資本市場所面臨空前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