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底,內閣公布教育部長人選時,外界紛紛以「黑馬」稱潘文忠這位史上最年輕的教育部長。
從小學老師開始一路深耕到地方教育局、文化局、台中市副市長,再到中央接掌教育部「大位」的潘文忠,打破以往教育部長專挑高教背景出身、大學校長的魔咒,成為第一位國教出身的教長。
日前清華大學擬將學生海外經驗作為畢業門檻,潘文忠在備詢時表示不贊同,但是10月時,教育部才推出青年國內外壯遊,作為升學審查加分項目的政策,兩項政策看來是換湯不換藥,潘部長分裂了嗎?
潘文忠反對清大列海外經驗當畢業門檻
7日上午潘文忠出席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質詢,民進黨立委黃國書問及,日前清華大學副校長信世昌在校務會議中提出,擬將學生的海外經歷相關經驗列為畢業門檻,潘文忠認為「不宜」,他表示若校方有相關規劃,必須考慮到學生的經濟問題,不該作為一體適用的門檻。
學生參與海外活動是學生的選擇,更必須考量家庭經濟因素,若學生無法出國就畢不了業,將可能深化校園「階級化」情形。潘文忠雖否定清大這項提議,但回頭看,潘文忠曾在10月對外表示,106年將啟動「青年體驗學習計畫」,應屆高中職畢業生可申請到國內外壯遊或從事志工服務,回國後可直接作為升學審查項目。
「這不是加深階級,什麼才是?」一位高中老師憂心,若這項計畫上路,將會影響許多中低收入戶學子的升學選擇,她表示,國內外志工服務是學生的人生經歷,但不該是限制學生升學的阻礙,「因為沒錢出國當志工,所以考不上好大學」這樣的政策已經偏離了教育的本質,讓「教育M型化」更根深柢固。
潘文忠在擔任地方教育局長時,曾經為了降低輟學比例,一間間親自走訪基層中學,親自了解弱勢需求。曾在地方基層深耕的「潘局長」變成「潘部長」後,會換了位子換個腦袋,還是當個解決問題的部長,帶領台灣走上教育改革之路?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