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近3千人死於它!關於「口腔癌」吞嚥、語言治療10件事

醫療保健

想起第一次接觸到陳先生,是在2樓門診區,雖然已罹患口腔癌即將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但當時的他,仍意氣風發。術後,去病房探望他時,雖然體弱,但仍可看到他炯炯然的眼神!其實,患者要和頭頸癌共存,是要面臨許許多多的挑戰和勇氣。但每每也能從患者身上看到想要為生命奮鬥的那股動力!

「吃東西、說話」,對一般人而言,似乎是件與天俱來、極其自然,不需特意學習就會的事情。但對頭頸癌患者而言,他們因外科手術切除腫瘤部位後,就會產生手術缺損區,而此手術缺損區所產生的生理性功能缺失莫過於咀嚼、吞嚥、發音等。而後續的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對吞嚥及言語功能也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這些生理性功能所受影響的程度,會因腫瘤的大小、部位、治療方式及術後重建方式而有所差異。

一般而言,頭頸癌患者常會遇到的吞嚥及說話問題為:

1. 說話不清楚…很努力說但別人還是聽不懂
2. 沒有聲帶,發不出聲音(全喉切除者)
3. 吃東西時,食物留在口腔中過久,想吞吞不下去
4. 食物殘留在口腔內
5. 口腔中的口水不是過多就是太少
6. 咀嚼困難或無力、舌頭無力或活動力變差、不靈活
7. 吞東西時,常常咳嗽或是嗆到
8. 感覺食物被自己吞下去了,但不久後覺得喉嚨癢癢的想咳嗽
9. 每口食物或液體都需吞很多次才吞得下
10. 覺得有東西卡在咽部或喉嚨
11. 有時吃進去的東西會從鼻孔跑出來,尤其是喝液體時最容易
12. 進食後,聲音聽起來怪怪的、濁濁的、水水的…好像喉嚨有痰的聲音
13. 說話的聲音聽起來有氣息聲、沙啞聲
14. 不明原因的發燒
15. 肺部感染

上述情況,若不稍加注意,將會引致各種嚴重的後果,如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胃口不佳、體重驟降、脫水、情緒低落,甚至生命安危。

假若患者出現上述症狀時,應立即尋求語言治療的協助,語言治療師會為患者進行詳細的評估。在了解患者的吞嚥或說話功能之後,語言治療師會依患者吞嚥/說話障礙的程度擬定適當的治療計畫,其目的是重建患者經口進食的能力及提升說話清晰度。

在言語/吞嚥復健方面,語言治療師會將治療重點放在口腔及咽喉部活動度練習運動。此運動是利用肌肉運動來促進說話及吞嚥相關肌群之肌肉活動、協調性及肌力;藉此改善唇、下頷、舌頭、舌根部、喉部及聲帶的動作程度。

運動的開始需經醫師認為病患傷口的縫合線已充分癒合,且不會破壞縫線時,就可開始進行活動度運動。此運動要持續在治療中及治療後的往後數個月,每天至少操作2次。語言治療師所提供的吞嚥/言語治療的方向大略可分為下列幾項:

1. 口腔活動度運動
2. 言語重建的方式(全喉切除者)
3. 建議患者適當的吞嚥姿勢
4. 建議患者口中食物的放置位置
5. 建議患者進食的量與速度
6. 適當食器的選擇
7. 適當的食物質地選擇,如改變食物的濃稠度,以利患者安全吞嚥
8. 口腔感知的技巧、口腔動作控制、活動度運動
9. 咽部構造的活動度運動
10. 安全吞嚥手法(swallow maneuvers)的建議與教導

口腔癌患者在接受治療時,不管是外科手術或放射線治療或是合併化學治療,這些治療方式都會對患者的吞嚥或語言功能造成影響。而這些因治療所造成的後遺症,往往使患者誤解為術後的吞嚥功能及言語清晰度是無法補救的,其實不然,若能愈早接受語言治療師的諮詢與協助,將可有效的減輕術後所帶來的困擾,以提高日後的生活品質。

陳先生,現在很勇敢的朝經口進食的自主生活邁進...我們一起為這些勇敢的鬥士們加油吧!

原文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語言治療師 陳智華,本文轉載自《彰基院訊電子報》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