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如何捍衛的海岸線,抵擋中共解放軍的入侵?對此,《國家利益》網站一篇報導認為,坦克和大型水面艦艇不再具有太大的意義,但無人駕駛飛機、人工智慧和無人機關槍等防禦武器能夠發揮較大功效。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已明確表示,不排除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儘管北京表面上認為這是最後的選擇,人民解放軍可能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和信心來入侵台灣,但是武統台灣仍是一個選項。
大量AI自動化武器可以反擊兩棲作戰的共軍
因此,台灣有責任確保取得足夠的資源,來阻止共軍的侵犯,並在必要時反擊中國日漸提升的兩棲作戰能力,這將是解放軍入侵台灣的重要方法。
儘管近年來有所改善,但是對於中國可能進行兩棲攻擊,台灣應給予不對稱反擊方面,台灣軍方尚未完全接受此種可能性。此外,整體來說,台灣仍然固守於傳統的態勢,但是海峽兩岸權力不平衡的落差正在擴大,使傳統做法越來越站不住腳。
與世界各地的軍事力量一樣,對變革的抵制和缺乏想像力,妨礙台灣軍事規畫官員充分接受人工智慧(AI),無處不在的遙感遙控和軍事自動化的意願。
台灣須充分利用低成本的AI,加強防禦海岸線能力
在過去20年中國軍事力量迅速膨脹的過程中,台灣已經認識到不能夠在軍艦打軍艦的基礎上與解放軍海軍較量。事實上,台灣因此將戰略從大型水面戰艦轉移到體積較小、以雷達追蹤快速攻擊的導彈艦以及反艦巡航飛彈上。
儘管如此,台灣的反共軍登陸戰略仍依賴於在台灣海峽上的載人軍艦軍機和反登陸行動。到目前為止,國軍手上較優的反制方式為新型軍用平台:火砲、坦克、飛彈和海軍艦艇。
有鑑於兩岸人力、物資和年度國防支出的規模不對等,除非台灣的反登陸戰略開始根本性轉變,否則台灣的戰略在未來某個時刻基本上註定會失敗。
為了成功威懾共軍,台灣陸、海和空軍必須擺脫高成本,以士兵為基礎的防禦態勢,充分利用科學進步帶來的優勢。在儘可能的情況下,台北應該放棄傳統平台,轉而尋求開發或收購大量低成本、可分散和自動化武器系統,作為台灣海峽當中更快、更不可預測和更有效的反共軍「殺傷鏈」。
台灣仍依賴傳統軍武防衛海岸線
目前,台灣用於抵禦解放軍兩棲攻擊的主要系統包括兩艘具戰鬥能力的潛艇、陸基和海基反艦巡弋飛彈(雄風2號和3號)、雷霆多管火箭發射系統(RT-2000)、火砲、坦克、各種由士兵軍官發射的反裝甲標槍飛彈(anti-armor Javelin)和拖式飛彈(TOW)。
台灣還擁有其他有限的反擊戰力,可以使用空投集束炸彈(air-launched cluster munition)以及海岸壓制魚雷,攻擊中國的海軍基地等特定目標。
作為台灣繼續堅持傳統反登陸態勢的一個標誌,台灣即將從美國購買20多億美元的武器,包括108輛M1A2 Abrams坦克,409枚FGM148標槍飛彈、1,240枚BGM-71 TOW反坦克飛彈。
為了台灣多丘陵多山地形,在海岸線部署M1A2坦克的唯一目的是,阻撓中共海軍的前進,但是,跟目前台灣軍火庫的其他戰車一樣,M1A2坦克極易受到解放軍飛彈和火箭攻擊,也容易遭到解放軍空軍的空襲。
《國家利益》網站建議,台灣不應過度投資有人駕駛的車輛和重型裝甲車,相反地,台北應盡量減少沿海地區士兵的部署,必須透過自動化系統完成阻撓解放軍入侵的工作,這些做法會更提升台灣作戰能力。
武器自動化無人船舶適合台灣
不是只有依賴坦克保衛台灣海峽,台灣更應部署大量武器自動化的海上船舶,配備多個感應器,並輔以無人駕駛車輛,蒐集計畫攻擊目標的情報和數據。
以低成本生產許多武器自動化和無人船舶也應該也能力從事「自殺式攻擊」,以打擊體積更大、造價更昂貴的解放軍軍艦。
最近的報告顯示,與全球大多數競爭對手相比,中共解放軍接受人工智慧的程度相當高,解放軍正在開發機器人操控的自動化潛水艇,可以對敵人進行偵察、地雷安置、自殺式襲擊敵人船隻。
除了部署大量機器人水面艦艇外,台灣海軍還可以自行研發自動化迷你潛艇、以及能夠自主推進和遠程感應的無人機地雷(drone mine),並將這些潛艇和地雷部署在台灣的離島以及沿岸海岸線。
無人機埋設地雷,成本低
「可即時爆炸」的無人機地雷可以重新定向,並且很難被發現,為台灣提供一個強大而低成本的反入侵能力。這種地雷還有另一個優點是,和傳統「愚蠢」的地雷不同,在海上鋪設這類地雷時,不需要鋪設緩慢且容易受到攻擊的「埋雷」船隻或飛機。在敵軍的威脅消退後,國軍也可遙控載有地雷的無人機返回基地或是停止運作,從而大大降低發生事故的可能性。
台灣也需要在空中大量部署「自殺式」無人機,對接近海岸的船舶發動攻擊。在2017年台北航空航天與國防技術展覽會(TADTE)上,國家中山科學研究所(中科院)(NCSIST)推出一款與以色列製造的IAI「Harop」極為相似的防輻射無人機,它做為第一道攻擊線,能夠瞄準敵軍雷達和防空系統。台灣也可以開發類似的無人機,作為低成本的俯衝轟炸機,可從空中快速俯衝向下攻擊敵船,用於反登陸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