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獲利衰退 金融整併才是提高獲利的轉骨藥方


復興航空無預警解散,讓國內銀行措手不及,國銀對復興航空債權高達110億元,這讓興航的最大債權銀行兆豐銀昨日緊急召開債權會議,要求興航想辦法加速還款,然而,倘若之後飛機等擔保品無法處分,或出售價格不佳,銀行恐怕還是會有產生呆帳的風險。

銀行業獲利衰減,創高無望

今年可說是國內銀行的多事之秋,除上述之外,各銀行開始陸續提存人民幣TRF的壞帳損失,兆豐銀遭美國重罰57億元、中信銀和中信證合計給付5億元補償金給樂陞公開收購案應賣投資人......,種種情事都將直接拖累銀行業今年的獲利。

根據金管會公布最新資料顯示,以今年1至10月份整體銀行業稅前淨利約2976億元,和去年同期3160億元相比,年減5.8%共184億元。其中,國銀10月底前的稅前淨利為2313億元,年減102億元,外銀在台分行則為115億元,年減54億元。

整體來說,去年銀行稅前淨利3717億創下歷史新高,但截至10月底,離年底僅剩下2個月的時間,之間的差距卻還有741億元,銀行業獲利年年創新高的記錄恐怕得在今年止步。

學者:人民幣大貶縮減獲利空間

「其實不少人認為今年金融業的年報出爐後,數字可能會很難看,」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分析,銀行業今年獲利衰退最主要就是受到人民幣驟貶影響,除了TRF的呆帳外,銀行還得面臨嚴重的匯損壓力,一方面自從人民幣市場開放之後,獲利成長的空間本來就已縮小,等於提存與匯損的衝擊同時而來。

面臨國、內外流彈波及,銀行業今年獲利可能出現近幾年來的首次衰退。不過,其實不只如此,台灣銀行業的主要獲利來源的改變也是問題,舉例來說,存放款利息收入占銀行獲利的比重已經從十年前的51%,持續下降到去年的34%。縱使另一主要獲利來源、手續費部分有增加的趨勢,但難保未來金融科技崛起後也將蠶食鯨吞這塊餅。

市場上已經有不少人認為,未來銀行業要再創佳績的機率不大,面臨這樣的困境,殷乃平直言,「現在只能靠金融業整併來讓競爭壓力變小、獲利空間拉大。」

顏慶章:新南向同時要重視國內合理整併

以目前39家國銀來說,排名前3大銀行市占率只有25.2%,遠遠不及新加坡的94%,和香港的60%,甚至也比美國的42%還要低,導致過多的人搶占有限的資源。

產學界有不少聲音疾呼,建請政府應盡速提供金融業整併誘因,以解決銀行家數過多但規模太小,以及國際化程度不足的問題。然而,新政府上任後的第一任金管會主委丁克華,不僅直接否認要推動「第三次金改」,新主委李瑞倉也僅以「鼓勵」金融業整併來回應,態度尚不明確。

這也讓前財政部長顏慶章日前出席一場公開活動時直批,「企業要往外走的前提是要把本國的根顧好,但是政府現在有沒有在思考台灣金融機構合理的併購環境?答案是『沒有』!」

事實上,新政府一上台即喊出「新南向政策」,也鼓勵金融業隨著產業至東南亞布局,但是就算是國內的大型銀行到了國外,恐怕也只能被稱做中型銀行,競爭力有限。若不能加速壯大金融業,進行大幅度的改革,其支持產業的動能恐怕也會限縮。

《 延伸閱讀 》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