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不到空氣、嗅覺變遲鈍?耳鼻喉科醫師:8症狀恐是「空鼻症」作祟

醫療技術

黃小姐(化名)為嚴重鼻塞困擾已數十年,經2次鼻雷射及1次鼻中膈下鼻甲手術卻依然塞得水洩不通,醫院檢查均說她鼻腔空間很大,不須再次手術,只要吃藥控制,但她還是持續受鼻塞所苦,沒人理解她內心的苦,開朗的個性也變悶悶不樂了。

她看到邱昱勳醫師用「結構式鼻整形」治癒ㄧ經歷數次鼻中膈鼻道成形術卻依然鼻塞的患者之新聞,而至邱醫師門診,理學檢查發現主要致病原因非傳統鼻中膈手術無法處理之「鼻閥狹窄」,反而其鼻腔過於空曠,卻導致鼻塞!診斷為「空鼻症」,取耳軟骨進行下鼻甲新生手術,術後鼻塞不再復發,人也開朗多了,為國內首例自體軟骨下鼻甲新生術。

什麼是空鼻症?

「空鼻症候群(Empty nose syndrome)」指術中過度切除鼻甲(常為下鼻甲)後所造成一系列鼻腔異常及併發症。若術中過分破壞鼻甲,造成過大鼻腔空間,使腔內氣流變成渦流,黏膜感知不到空氣流動,而有鼻塞感覺 ; 另ㄧ方面,剩餘的鼻黏膜暴露在未經過濾及調節的空氣,使纖毛細胞退化受損,產生乾燥及萎縮情形。

故「空鼻症」2大症狀:鼻塞及鼻腔乾燥,患者覺得吸不到空氣、口鼻乾燥、嗅覺下降,甚至頭暈、胸悶、睡眠困難;生活品質大為降低,出現精神不濟、憂鬱等「精神障礙」症狀,看遍醫師都找不到原因,有的被轉到身心科就醫,嚴重的更曾經造成社會事件(近來空鼻症患者因無法忍受而有自殺事件發生)。

如何治療?

治療在非手術方面,可在鼻腔表面塗保護凝膠或鹽水噴劑保持鼻內濕度,避免感染,有助改善剩餘鼻黏膜健康,避免進一步萎縮。手術方面,傳統方法是縫合鼻孔,但造成外觀及生活上不便,故「下鼻甲新生手術」才是最根本解決之道。

於內視鏡下進行微創手術,使用材料可為人工合成物或自體組織,依病人條件及需求而異,但近年國際研究發現,「自體軟骨移植」為更好之方法,術後排斥及感染風險低。

現在臨床上發現空鼻症患者有日漸增加趨勢,所以「空鼻症」是一個醫師及病患都不該忽視的疾病,術中避免過度破壞,對懷疑是空鼻症患者要小心確診,給予心理支持與正確治療,才不會讓此悲劇一再重演。

醫師小檔案_邱昱勳

現任: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碩士、台大醫及工學院 醫工博士候選人、台大醫院 耳鼻喉部 教學主治醫師、新光醫院耳鼻喉部及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耳鼻喉科 邱昱勳醫師,本文轉載自第334期《新光醫訊》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