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垃圾大戰 李應元決定13座焚化爐延役15年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議會質詢時,「垃圾不分藍綠」一席話在網路上瘋傳,事實上是環保署協調台北市的焚化爐協助代燒雲林縣的垃圾,而引發爭議。目前全台有在營運的垃圾焚化廠有24座,其實多個縣市的焚化爐都興建許久,垃圾處理問題在多個縣市引發爭議,環保署決定對13座焚化爐延役15年,持續配合資源回收與廚餘分類,才有退場的可能。

垃圾調度原屬地方政府工作,中央難以管理

至1980年代,台灣都還是使用掩埋場來做垃圾的最終處理,1984年內湖垃圾掩埋場發生火災,促使政府決定興建垃圾焚化爐,第一個焚化爐於1992年在內湖開始營運,也奠定「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的政策。郝龍斌擔任環保署長期間,更喊出「一縣市一焚化爐」的政策,原本預計台灣會有36座,但因垃圾減量政策,目前僅有26座,其中只有24座在營運,花蓮、南投與離島縣市都沒有焚化爐,雲林與台東兩座焚化爐都沒有在運作,必須請其他縣市代燒。

目前營運中的焚化爐燃燒的垃圾量約是原本額度的7成,都還有餘裕,垃圾處理問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針對幾個沒有在使用焚化爐的縣市,若不是使用縣內的垃圾掩埋場,就是要將垃圾運到其他縣市代燒,例如台東是運往高雄、花蓮則請宜蘭代燒,大高雄的焚化爐更是協助雲林、南投、澎湖、金門等多縣市的垃圾處理。原則上,垃圾調度是屬於地方制度法的規範,中央僅有協調的功能,無法確實管理。

環保署在6月提出「建構綠能永續新世代垃圾處理計畫」,名字聽起來很文青,但事實上就是「焚化爐延役計畫」。65%的計畫經費就是用來延役13座焚化爐,也將有18億的經費用來推動區域合作,希望有10%的垃圾處理量能由中央調度,訂定相關行政契約,針對調度燃燒垃圾的縣市政府有所補助。

四都將推垃圾費隨袋徵收

台北市和新北市分別在2000年、2010年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使用專用垃圾袋,其餘縣市仍維持隨水費徵收。根據環保署資料,台北市在2000年時每日人均垃圾量約是1公斤,推行一年後則降為0.77公斤,去年則不到0.3公斤;新北市在2010年時是0.45公斤,隔年降為0.28公斤,去年則降到0.24公斤。從兩個縣市實施的效果可以發現,垃圾的確因為隨袋徵收政策而有明確減量。

環保署長李應元表示,明年至少再推動一個縣市實施隨袋徵收,但立委蔣萬安認為「至少一個」的速度太慢,起碼在其他四都都可以先推動。全台平均每人每天製造出0.38公斤的垃圾,除了雙北之外,其他四都幾乎都超過平均值,台南0.37公斤,台中、高雄都有0.39公斤,桃園甚至有0.5公斤。

李應元說,財源相對比較好的直轄市,實施隨袋徵收在財力上都顯得有困難,所以要分區做。高雄市、台南市、台中市等老城市擴充後城鄉差距大,做法要調整。家戶垃圾處理費用會減少,縣市政府經費也跟著減少,將跟行政院裡協調協助地方財政問題。

港湖區立委李彥秀則認為,「既然隨袋徵收這個政策那麼好,早就要在全國推動,甚至這些沒有用焚化爐的縣市是不是該優先執行?否則台北人沒有理由要一直幫其他縣市代燒垃圾。」目前沒有使用焚化爐的縣市,每日人均垃圾量也都超過平均值,雲林約0.41公斤,南投、台東都逼近0.5公斤。

垃圾大戰恐成南北大戰

焚化爐、垃圾處理問題是一個明顯「鄰避效應」,每個人都不想要焚化爐蓋在自己家旁邊,北部的立委蔣萬安、李彥秀等人都希望可以促成其他縣市的垃圾隨袋徵收政策,也質疑其他縣市的焚化爐為何不啟用。

台東環境保護聯盟廖秋娥曾表示,離島、花東、南投、雲林等以觀光、農業為主的縣市,其乾淨的環境品質是全國共同資產,是人民健康基石,焚化廠絕對不是選項。

當垃圾處理問題浮出檯面,可能是再推動垃圾分類、垃圾減量的契機;否則過去的垃圾大戰在大量興建焚化爐之後就越來越少人關心。短期上來看沒有焚化爐的縣市仍需要協調其他縣市代燒,但中長期應藉由垃圾減量、分類回收達到零廢棄,甚至補助離島與花蓮、南投、台東縣等無焚化爐縣市的垃圾轉運經費,可搭配垃圾減量與回收目標,逐年減少額度,否則跨區域的垃圾處理爭議將只增不減。

《 延伸閱讀 》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