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技術在國際上有目共睹,不論是新科技、技術、設備、新藥等創新成果,都大幅提高國人的醫療品質及醫療可近性,當中也有多項醫療成果倍受國際肯定,吸引世界各地醫療人員前來交流。
台灣胸腔及心臟外科學會於10月30日至11月3日舉行「第29屆亞洲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學會年會 (ATCSA 2019)」,邀請600多名國內外從事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醫學研究的專家學者一同參與。台大外科部主治醫師暨台灣胸腔、心臟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長李章銘表示,在外科手術技術上,出血少、傷口小、復原快,是微創手術的優點。
近年來台灣心胸外在微創手術成果也是大放異彩,包括:微創開心、達文西微創、單孔肺部手術、單孔食道手術等,有多項居全球領先地位, 使台灣成為全亞洲培育心胸外微創技術人才的重鎮。李章銘指出,「內視鏡微創手術因不須鋸開胸骨、降低手術中失血量及輸血需求、傷口復原時間快、降低感染風險,對身體創傷小等優點,讓整體醫療技術品質都往上提升。」
不過,這些先進的微創手術都應該得到健保更完整的補助嗎?
使用最新微創手術,民眾究竟該負擔多少比例?
心臟部分的微創手術,李章銘先舉台大葉克膜的案例,「台灣在1994年引進體外維生系統葉克膜(ECMO),以暫時支持心肺功能為目的,短短數年便開始將廣泛應用,不僅改寫世界急救醫療常規、使用在許多瀕死個案的急救,還作為等候器官捐贈或手術期間的維生輔助。」葉克膜至今超過25年的照護經驗,個案數及存活率冠於全球,也讓台灣的重症醫療在全球佔有一席之地。
李章銘表示,「當時在台大使用葉克膜,民眾就是得自費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負擔很大,但陳益祥醫師團隊證實了葉克膜的好處後,健保也跟進給付,救活許多人。」
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也表示,「我們是贊同針對不同的手術方式、使用的器材,民眾應該付一定比例的差額,但如果連術式都要自己付就比較奇怪一點。」他舉開盲腸的刀為例,若用較先進的方式去開,讓病人用較好的器械由病人負擔很合理,「但如果連術式都要民眾自行負擔就不太合理,也會造成大家認知上的誤差。」
至於在胸腔部分的微創手術,李章銘表示主要應用在肺部較大範圍的淋巴腺摘除、較深部需要精細切割的地方,以及食道癌手術,而食道癌因透過內視鏡有其學習門檻,但透過達文西立體影像定位,即使腫瘤在較深部的地方也能精準透過機械手臂摘除。
李章銘指出,「目前胸腔及心臟外科也在跟健保署申請,希望健保可以趕快過,因為目前開達文西所有項目都要自費,包括原本可以享受健保的肺葉切除和食道切除,只因開達文西這些變成都要自費,事實上是不合理的。」他表示,日本現在在胸腔及心臟外科已全面開放健保,而台灣健保署給的回應是會再研擬給付。
那希望爭取健保給付到哪些範圍呢?
李章銘表示,主要是一般肺的手術跟食道手術,「日本在比較困難的胸腔手術上幾乎已經都給付了,我們沒道理停留在目前的階段。也因為卡在健保上,許多新技術無法好好施展,像對岸在達文西手術上已經全面給付了,原本比我們慢的地方現在都已經超前了,這是我們比較焦慮和憂心的地方。」他也希望健保等相關單位能加速審核。
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黃才旺也表示,FDA(美國食藥署)去年通過一個法案,允許部分醫材可植入,利用3D列印客制化病患需求的醫材,「假設之後台灣TFDA也通過的話,像骨科、神經外科可以用客制化醫材列印,甚至可以用到更好的材質,有些材質甚至可用生物可吸收性的,就能大大改變過去手術的觀念跟方式。」
黃才旺指出,在胸腔外科的部分,因3D列印應用在腫瘤跟定位上及精細的手術切除,術前的模擬使用相當重要,「甚至在教育訓練上讓年輕醫師去精進學習,目前是由醫院投資軟體跟器材的部分,未來如果如果健保也能支助這樣的經費,會對整體醫療發展上會更有助益。」
陳益祥也認為,「健保制度基本上對台灣民眾真的是好的,不管哪個黨派執政,這部分都是無庸置疑。只是新科技在發展的時候,我們希望有一些空間讓新科技進來,醫療才能突破,政府與醫院兩邊應該更多交通彼此學習。」
如何讓醫療技術、科技進展有更多突破,又能持守把關的最後一道防線,是目前衛福部、健保署相關政府單位需要面臨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