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書發表,我只帶了50本書,而且大門沒辦法關起來,大家不用擔心沒買完就不能出去…」新境界文教基金會資深研究員洪財隆自嘲,引得現場聽眾哈哈大笑,7日他在台北聯經出版社發表新書《邊緣戰略:台灣和區域經濟整合的虛與實》,他表示,從起心動念到新書發表的這一天,超過10年。
洪財隆指出,台灣從1972年被迫退出聯合國之後,在國際外交逐漸被邊緣化,現在隨著國際上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台灣在經貿領域被邊緣化,「我在這本《邊緣戰略:台灣和區域經濟整合的虛與實》裡面,嘗試著把台灣這種被邊緣化現象和後遺症有系統的整理出來,以及台灣如何對外積極爭取各種可以增加能見度參與的空間。」
兩岸不是平的
專長國際貿易領域的洪財隆在書中特別談到了自由貿易協定FTA,例如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議題,新書發表會現場負責引言的外交部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主委陶儀芬指出,美國總統歐巴馬和新當選總統的川普,對於中國採取不同的胡蘿蔔與棒子策略,洪財隆的心得和全世界的觀察緊密扣合在一起,這本書此時顯得特別重要。
陶儀芬說,歐巴馬以TPP當作胡蘿蔔的方式節制中國,來吸引中國要更多的開放、自由化,因為TPP裡面有很多很高的標準是中國目前達不到的,但是川普選上後放棄TPP,似乎要用棍棒的方式強迫中國必須要市場開放,不然不要繼續享受貿易自由化好處,目前是轉捩點。
洪財隆在書中也提出「兩岸是平的嗎?」他分析了馬政府時代兩岸簽訂ECFA,快速經濟整合,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對服貿有意見,以致產生太陽花學運?
「舉個例子,前兩天詹宏志先生講說,我們的網路去中國是進不去的,但是淘寶網在台灣市占率愈來愈高,很多中小企業卻用淘寶網平台在做生意,這就是一種不對稱互相依賴的狀況。」陶儀芬說。
不對稱依賴的協定
洪財隆在書中指出,國際貿易自由化中,一個大國和一個小國要整合,尤其這個大國又不是一個完全的市場經濟的時候,是一個不對稱依賴,以前納粹德國時代就有類似的狀況,刻意對周邊、尤其對東南歐的一些國家讓利,然後這些國家對外貿易結構發生變化,就變得很依賴德國,最後就沒辦法脫離這個狀態。
他認為,在大國身邊的小國,要避免這種不對稱依賴的時候,可能要選擇更全面、更多元對外開放,而台灣本來想加入TPP,但沒有TPP的情況下,台灣怎麼去對外開放?尤其開放後會對國內很多部門產生衝擊,因此一定要有產業政策做為後盾,要有核心價值、產業戰略觀。
「這本書裡面FTA的來龍去脈,有十講,是過去十年來參考了國際上最先進的想法,任何人想要了解FTA,這十講是must read……」洪財隆提到,一般在國際經濟學課本的最後都是談區域經濟整合,一個章節而已,但若要了解FTA的政治經濟學、FTA的經濟學,這本書提供了完整內容。
洪財隆在發表會現場提到,台灣在國際外交、經貿領域逐漸被邊緣化後,內部很多問題被邊緣化影響,例如對國際規範陌生,公部門和國際脈動失去連結、甚至脫軌,很多治理問題就浮現了,「不是哪個部門問題,而是一個集體的現象。」
花十年心血完成
他還指出,面對中國崛起,台灣很難去改變這個事實,在這個認知下,台灣內部應該做出哪些準備,「這是我提出台灣對邊緣化的方向,包括積極的、系統的培養年輕人,積極參與國際場合,包括體育活動等等,你有那個實力後,國際上的參與才能水到渠成。」
洪財隆出書希望讓台灣社會能正統的、 有系統的從事政策分析、公共政策討論,他指出,在這個年代,批判新自由主義之下,國內在討論公共政策時,「好像很多經濟學者被過度貶低,例如經濟學家每次提到成本效益分析,就被說是靠向資本家,就一定是不好的。」
洪財隆表示,自2002年從德國回台灣後,便努力把所學及最新觀察集結成著作,他回想,歷任了在清大教書、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政策會副執行長,去年終於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