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要廠商回美國製造,美國的工資那麼貴,使用機器人生產的利潤空間反而變大。」台新投顧協理黃文清說,其實不止美國,中國大陸、台灣的基本工資不斷調高,縮小了與使用機器人的成本差距,此外也看好消費型的機器人,因此機器人產業今年成長率值得期待。
台灣的機器人產業供應鏈去年表現不錯,主要廠商有鴻海、台達電、士林電機、上銀、敦南科技等,布局在聯軸器、視覺距離力量感測模組、馬達、驅動器、組裝等業務上,在2016年營收數字上,除鴻海因產品眾多較難凸顯出機器人業務以外,其餘皆有不錯成績。
生產個機器人關鍵零組件的台達電,去年全年營收2143億元,年成長5.35%,而且其第三季稅前淨利率可達11.6%;士林電機全年營收達214億元,年成長有7.18%;上銀科技年營收達160.95億元,也比去年成長了8.15%。其餘敦南科技、凌華科技、新漢、泓格科技都有不錯表現(見表)。
美國或中國製造,工資都高漲
在分析師眼中,今年將是機器人產業大好的機會,最大動力可能是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他就任前已經大喊製造業回流美國,雖然很多大廠嗤之以鼻,卻也逐漸鬆動態度,例如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從原先回應「美國是選總統又不是選皇帝」、「談何容易」,到15日的尾牙受訪時改口「有必要的話在美國擴廠。」
分析師王兆立表示,「美國人那麼貴,廠商可以應用與人力協作的機器人,在增加美國就業與生產成本之間找到一個平衡。」他認為,不用等美國,眼前看到的中國大陸與台灣工資成本已經年年上升了,使得廠商有加速以機器人汰換的誘因。
「工業型機器人是第一受惠族群,亦即汽車業常用的機器手臂,另一種人機協作型的工業機器人市占率也會愈來愈高。」王兆立指出,製造業使用的機器手臂還是以日本製、德國製為主,只是有時校正改參數須要請原廠來台設定。
黃文清指出,人力成本大增讓自動化生產的需求提高,工業機器人大有可為,另一個趨勢是在台灣或日本,從銀行到航空業,各服務業開始試用Pepper,這個效益會擴散,將刺激服務型機器人應用,台灣廠商有自動化工業的基礎,因此要跟上機器人產業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