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金雞,如果要用一個字預測未來的這一年,就是「變」。
從全球政治局勢,到區域衝突對抗;從全球經濟趨勢,到產業興衰更迭,未來的一年都充滿了不可預測的大變動機率,而且是跳脫既有框架與思維模式,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的大變動,正如同1980年代帶給人類文明的諸多驚奇與訝異。限於篇幅,就先只從美中台在未來一年的變加以簡述預測。
川普之變:美國不當凱子了
首先當然是美國總統川普就職之後的政策轉變。
在上任後的第一週,川普所簽署的幾項政策改變,很明顯的透露一個訊息:就是川普任內的美國政府,將不會再無條件的擔負起解決世界各國之間「公有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角色。當然,這個作法並不是間接肯定美國過去在這些領域的作為,或是忽視美國過去在過度消費的經濟擴張下對地球的破壞,更不是表示美國在未來不再重視這些地球與人類共同相關的議題。
而是當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不能理性而且有效的改善或維持人類社會與地球的共同資源時,無條件的以限縮美國的經濟發展來單方面的付出,卻放任中國等國家以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理由為藉口,規避包括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等等足以造成全球環境變遷的規範時,這在川普政府眼中是不可容忍的。
打壓新興強權,美國還想繼續獨霸
當然,從某些角度而言,議論者會認為這是美國對自己過去也曾走過經濟擴張階段的不負責任,更是美國想要以此為藉口打壓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強權,維持美國獨霸的企圖與陰謀。但是,不可否認的,從向前展望的未來觀點與博弈賽局的理性推導,當中國等國家在原本可能可以藉著國際協議來改善,並且從公有地悲劇邁向合作性博弈賽局的全球議題上,卻採取了陽奉陰違的佔便宜作法來求取企業或國家的單方利益,那麼美國率先將這個已經名存實亡的傾斜天平打破,階段性的重回「以牙還牙」(Tit-for-tat)的策略,以各方最大可承受損失為籌碼來逼使破壞規矩佔便宜的國家重回協商規範,長遠來看是完全符合理性分析的合理作為。
而這樣的國家戰略改變,將使整個國際局勢建立理性的新秩序前,不可避免的陷入階段性的對抗與紛爭。光是上任第一週,川普政府在貿易,環保,能源政策就已經明顯擺出「以對抗建立新均衡」的戰略模式,未來的川普任期當中思考美國政策,都不能忽視這個基本思維的改變。
中國之變:內部兩極化的政策與意見
其次是中國的變。在過去的一年當中,中國內部政策的極端化日益加劇,也明白地顯示中國內部不同勢力與意見的內部衝突逐漸升高。自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鮮少見到中國內部兩極化的政策與意見在中國同時存在且差距如此之大:例如一方面立法對網路設施與言論的管制日益趨嚴,同時另一方面又修法強調建立公平競爭的國際投資環境;一方面在中央政府結構上大權獨攬,另一方面又偶見民主改革的官方風聲。
這些矛盾與衝突在未來一年,隨著美國川普政府上台後的政策與國際局勢轉變,外部壓力內部化的結果更將會使中國政府傾向將內部壓力外部化的非理性作為。而在各個領域或場域不同形式的擦槍走火,是否能在雙方最高領導人的理性與甚至勾結下,化成雙方互利可控的局部有限衝突,或是成為不可控的災難,就有賴美中兩大強權領導人與幕僚的智慧與溝通。
台灣維持現狀對中美都好
再提到台灣。過去這一年當中看似陷入改革泥淖的蔡英文政府,其實是不斷明白堅定地傳遞給美中兩國一個訊息:一個維持事實現狀的台灣,最符合美中雙方的利益。
這和馬英九執政時期說著維持現狀卻不斷向中國靠攏的口嫌體正直不同,而是維持台灣作為獨立主權政治實體的事實,最符合美中兩國的共同利益:美國需要一個主權實體的台灣,作為美中競合關係與亞太戰略佈局當中的活棋;而中國必須依賴一個主權實體的台灣,作為延續統一戰線化解內部衝突的必要條件。
但台灣是否要從馬英九時期的「不統,不獨,不武」進化到下一個世代的「能統,能獨,能武」,進而重新尋回台灣作為一個主權實體在國際局勢的自主性,並且從大國競合與區域衝突之中謀取台灣的最大長遠利益,這當中有太多的內外部障礙等著蔡英文一一化解。
最後提到中國國民黨。作為中國與台灣之間僅存的政治臍帶,儘管面對蔡英文執政後台灣當前轉型正義的呼聲,但在現階段尚不可能完全消滅中國國民黨的客觀條件下,保存一個持續內部紛爭與弱化偏安的國民黨不見得不符合蔡英文政府的政治利益。反倒是日前國民黨內部透露的「馬英九帶國民黨回大陸」呼聲開始出現,形塑醞釀的是一個符合國共雙方最大利益的新契機。
如果北京政府在兩極化的內部衝突後終究選擇了政治制度改革的方向,主動讓馬英九率領分崩離析被趕盡殺絕的國民黨登上中國舞台,將會是同時可以符合北京政權樣板配角需求,延續中國與台灣歷史糾葛,以及製造一個在中華民國體制下難解的憲政難題,逼使蔡英文政府難以繼續維持現狀的多重困局。
丁酉新春,展望未來的變局,風雲詭譎之際,只能祈求各方權力者堅持理性與溝通,以萬千生靈為依歸,才是新秩序與新均衡建立前的風調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