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立委高志鵬日前提出要修法,將現行新台幣紙鈔上的孫中山、蔣中正頭像改掉,引發社會爭議。不過當台灣還在對鈔票上的樣式爭論不休的時候,對岸中國人行所推動的數字票據交易平台已經在近期測試成功,換句話說,法定的數位貨幣(中國稱數字貨幣)將可在該平台上試營運,此外,人行旗下的數字貨幣研究所也將在春節之後正式掛牌。
數位貨幣將取代實體貨幣?
所謂數位貨幣一般來說分為兩種,一種是電子貨幣,像是悠遊卡等票證,不過由於需要透過儲值等過程才能使用,因此最終還是實體貨幣進入市場;但另一種更具指標性意義的就是虛擬通貨,像是目前廣為人知的比特幣就是一種。
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李沃牆認為,使用數位貨幣可規避掉很多實體貨幣的問題,舉凡逃漏稅、洗錢等等,由於虛擬貨幣使用區塊鏈技術,「簡單來說,若使用數位貨幣的話,從發行到任何交易,貨幣流通的每一個時間點都能清楚被記錄。」
相比之下,實體貨幣要追蹤流向就非常困難,「因此數位貨幣若是由央行來發行,除了具法償地位,政府對於貨幣的流向反而能掌控得更好,」李沃牆表示。
事實上,發行數位貨幣除了能夠防止金融犯罪行為,還能降低發行貨幣的成本、降低金融交易如跨境匯兌的成本和效率。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行明明在2013年明文禁止金融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比特幣業務,如今態度卻一百八十度大轉變,甚至還將超越英國、澳洲等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行數位貨幣並投入實際應用的國家。
與中國的大膽相比,台灣在數位貨幣的進程上似乎顯得相當保守。就在幾天前,前行政院長陳冲投書媒體,表示自己曾在2014年到2016年間三度撰文,建議央行研究數位貨幣發行,但「該行反應似頗猶豫」。
央行低調委託周邊單位研究
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在去年3月也曾建議央行可將此納入政府數位策略發展的白皮書中,但隨後央行總裁彭淮南於立法院接受備詢時,則表示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真正發行數位貨幣,並指出數位貨幣最好由民間來做,還在同年當月底洋洋灑灑公布一份36頁的報告,列出虛擬貨幣的「7大隱憂」。
台灣央行的保守態度一直備受批評,不過和央行有多次合作接觸的東吳大學金融科技開發中心執行長蔡宗榮笑說,「央行的風格就是『為政不在多言』,其實台灣研究數位貨幣的進度也相當不錯。」
他透露,在央行去年成立、由央行副總裁嚴宗大帶領的數位金融研究小組指示之下,「央行決議數位貨幣不會在央行底下直接做,而是委由周邊單位來進行數位貨幣的研發。」
因此,由央行負責管轄的台灣財金公司已經在去年串連國內45家金融機構籌組區塊鏈平台,「他們對外宣稱要先凝聚大家的共識,但其實台灣網路認證公司(由證交所、集保結算所、財金公司等籌資成立)已經將平台的雛形打造完成,最近他們還在測試讓幾個人使用手機就能直接標會,」蔡宗榮指出。
事實上,面對這股擋不住的趨勢,各國紛紛都跟進研究數位貨幣未來是否真能取代實體貨幣,成為「新一代貨幣」。所幸彭淮南雖然低調但並非毫無作為,台灣將可望迎頭趕上這場金融創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