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公投的導火線 2020年總統府的「六四救藻礁」事件

環境議題

政治人物當選前開的支票、承諾,無法兌現,是很正常的,民主投票沒有檢核機制,為了一時不察衝動,或是惡劣的有意騙票,不可考;但是從現在公布的證據來看,蔡英文確實留下珍愛藻礁的手書,鄭文燦也有保護藻礁承諾的臉書貼文。

只是成熟的民主公民不必把這些應景的恭維太當真,否則他們來祝壽,說了些壽比南山的吉祥話,過2天壽星死了,他們也要負責?

潘忠政與環團爭取的並不是公投

但是政治人物一旦當選,基於各種私利考量,而沒有顧及公益,比比皆是,就需要有檢核的機制,像政府資訊公開法、行政程序法,這兩個非常重要的陽光法案,立法超過20年,執行度極差。

如果有,按法定程序進行,就不必大家大費周張搞公投、遊行、示威、告官了。例如喊了30年的缺電?核四能不能重啟?萊豬、核食應不應進口?空污可以減多少?這些都可以一目了然,找到問題癥結,迎刃而解。

藻礁公投的領銜人潘忠政和許多涉入的環團,所爭取的並不是公投,也不是一定不能蓋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而是政府資訊公開透明,和有法律效率的聽證程序的程序正義,讓藻礁的生態價值真實呈現,沒想到竟招致執政黨和府院發動沒有情義的霸凌,也引發公民的反彈。

環團要的是公開透明法定聽證程序

在我看來這次公投的真正導火線是去年6月4日的全國NGOs環境會議代表和蔡英文總統在總統府見面。

這雖不是法定程序,但夠正式、莊嚴了吧,而且相關經濟部、農委會、環保署、內政部等主管機關的主委、政務次長、副署長都在,也夠完整了。

為什麼會選到「六四」這個敏感的日子,因為原本是4月22日地球日50週年,按慣例要總統會接見民間環保團體,這是從馬英九任總統就任總統第二年建立的「慣例」,去年因為COVID-19疫情,改到6月5日環境日,但是6月6日星期六「剛好」是「罷韓日」,總統府「另有要公」無法接見,所以又改到6月4日。

在總統府會議廳,大多是親綠團體,整場會議氣氛融冾,一團和氣,討論地球日50週年台灣環境事務,與會所有的民間團體代表都一致堅定表達了「天祐台灣,藻礁永存」,相信總統也聽見了我們清晰而大聲的呼喊,與藻礁的召喚。

沒人看好公投進二階,一直到農曆年前民團都在等「下台階」

總統也表達了第一任任期中行政官僚的僵化掣肘,阻礙了改革的進行,此點民間團體亦紛紛發出共鳴,表達出以民主程序公開透明原則,依行政程序法進行聽證,總統在當下亦表贊同,這畢竟是民主法制的基本程序,同時也指示李俊俋副秘書長擔任聯絡窗口,而且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表示會積極辦理,潘忠政也認為光明在望,真心歡喜,回去找人準備辦聽證會。

期間有人認為政府未必可信,要有預防性準備,就是公投;所以6月30日簡單開個記者會,公開珍愛藻礁第一階段公投連署,以免未來什麼都沒有,輸得脫褲子,而且沒有人看好公投會有第二階段。

是誰讓小插曲醞釀成粉紅風暴?

因為只要行政部門辦聽證,隨時就可以撤案;其實到今年農曆年潘忠政都還在期盼行政單位的「類聽證」,大家可以有個台階下,誰也想不到在228前夕執政黨院府的反撲力道,讓原本完全不抱希望無心插柳的小插曲,竟然成了「粉紅風暴」,也是台灣的政治生態奇蹟。

經過2個月又12天的協調,行政部門再度發揮他們強大的「掣肘力」,迫使救藻礁團體再度在去年8月17日集結站出來,甚至10月19日在總統府前「拍桌子」。

從這段期間的歷程,我認為中油天然氣接收站計畫還是蔡英文的意旨,她要負最大的政治責任,只是環團們「不忍苛責」的「尊蔡情結」,但這也可能是蘇貞昌當不成行政院長的必經過程(包括其他3案公投)。

公投成了昂貴的民主花瓶

公投是民主程序之一,只能處理個案,而且公投法只有人民或公投發起人的處罰,就算通過,政府不執行,也沒有對公務員的罰則,其實公投只是個昂貴的花瓶。而且公投法第9條規定政府「應」建置電子連署系統,迄今渺無音訊,是公務員怠惰?還是充分「體察上意」?

大家也很清楚,就算公投過了,執政者仍可一意孤行,今天台灣有多少人真的知道什麼是「藻礁」,什麼是「三接(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但是大家都懂了,不能再讓一黨獨大毫無節制地為所欲為,即使高昂的公投成本,足以讓環保人士傾家當產,民主之路還是要前撲後繼的流血流汗走下去,這支花瓶再貴,也要有人買單。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