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菅義偉預定16日在白宮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會面,《共同社》等日媒報導,兩人將討論台海和平、香港與東突(新疆)人權情況,還有重申《美日安保條約》第5條適用釣魚台,美軍對釣魚台具有防衛義務。
美日領袖高峰會引起中國高度關注,日前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警告日方「手不要伸太長」,勿插手台灣問題。
日中關係進入「後安倍時代」,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教授伊藤亞聖(Asei Ito)在報告中指出2020年後,「日中經濟關係很可能變得更加複雜、脆弱」。
「數十年來,中國證明自己既是日本不可或缺的機遇,也是有形的威脅」伊藤亞聖表示,儘管日本對中依然維持「交往」(engagement)政策,「但日本政府如今勢必得在經濟安全方面有所回應」。
打破安倍時代「交往」與「避險」平衡
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奠定的中國政策具有「交往」與「避險」(hedge)雙重特質,這是日本政府基於經濟考量下,所採納的務實路線。
至今,日本依然小心翼翼地維持這種平衡,例如一方面和中國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框架下合作,一方面婉拒中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然而,日本政府得以採取這種雙重策略的條件正在快速轉變」伊藤亞聖認為,日本對中政策的平衡,正在往避險策略這個方向傾斜。
伊藤亞聖以2020年12月自民黨的《發展日本經濟安全戰略》建議書為例,其主旨在於鞏固戰略自主和戰略核心產業,討論內容遍及能源與科技安全、出口控制、海外人士購買日本土地,並建議政府全面推動經濟安全法案。
一般認為這份報告主要指涉對象是中國,因此被解讀為「日本將加強與中國相關的風險管理,但不會全面脫鉤」。
若日本國會通過這份建議書衍生的提案,日本將迎來第一部針對經濟安全所制定的法案。
企業不進軍中國,形同失去國際位置
雖然武漢肺炎和中國一系列外交風波,導致反中情緒升起,但在經濟方面中國不僅依然高居要位,在各國經濟慘遭疫情橫掃之下,中國的經濟角色甚至更形重要。
根據日本官方金融機構「國際協力銀行」(JBIC)2020年調查,中國仍被預期是未來3年全球最重要市場。
「和其他外企一樣,日企具有強烈動機留在中國」伊藤亞聖接著引述一名日本企業人士對他說的話,「不進中國市場競爭,就等於失去國際位置」。
美國、中國對日貿易約在2007年前後出現「死亡交叉」,此後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而日企海外子公司中,中國佔比遠超其他亞太國家十幾個百分點。
伊藤亞聖指出,傳統上日企在中國的發展以汽車業與電器業最為顯著,例如豐田(Toyota)、本田(Honda)、日產(Nissan)、日立(Hitachi)和Panasonic,而近年無印良品(MUJI)、優衣庫(Uniqlo)和資生堂等消費性產業也大舉進軍中國市場。
一些企業或許認為自己並未涉及敏感技術,也不是國安相關產業,因此不會被中國隱含的風險波及,然而伊藤亞聖表示「現實世界沒那麼簡單」,新疆棉爭議正證明任何企業都無法逃避地緣政治。
日中重返「政治冷、經濟熱」模式?
伊藤亞聖警告,日本做為一個區域強權,現在與中國交往時仍能憑自身規模和科技能力維持地緣經濟優勢,然而「接下來10年,日本經濟實力將無可避免地落入相對衰退的處境」。
因此,儘管日本和美國同樣擔憂中國擴張野心,東京的目標卻比華府要來得保守許多,至少短期內,日本將重點放在與北京保持穩定的關係。
伊藤亞聖指日企已經不是第一次面對日中「政治冷淡、經濟熱絡」的情形。不過在中國強勢且具侵略性的外交策略下,確保雙方關係處於可控溫度,不會反而瞬間激化「爆炸」,恐怕是比過去更艱鉅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