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疫情稍稍趨緩,但每日本土案例仍超過百例,還有前陣子接連破百例的「校正回歸」案例,國內許多民眾和專家學者也紛紛討論起何謂「校正回歸」?校正回歸只是因確診人數快速上升,導致篩檢塞車?抑或是檢驗量能不足?
但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
「國內高通量PCR的廠商,跟口罩國家隊一樣,他們在製作高通量PCR儀器,一個禮拜可以做3台,一個月做15台,一台1,200件,15台就是1萬8千件,也就是說5月份目前已知的檢驗量能若每日5萬件,6月份的產能就可以6萬8千件,8月的話應該可以超過10萬件!我們現在是產能過剩而不是產能不足。」中華民國醫檢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監事、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
那為何每天校正回歸的案例數還是這麼多?到底問題出在哪?
量能不足?醫檢師:產能利用率不到10%...等不到檢體
一名醫檢師在PTT版上發文,指出CDC(疾管署)的通報系統出現問題,「其實這個系統去年醫學實驗室早就都在反應太慢,但是CDC有改善嗎?每次發完報告,事後都要被CDC追殺,然後CDC也不先查系統。直接一個命令下來,搞到你人仰馬翻。」
高智雄指出,第一個就是通報卡關的問題,「像昨天台北醫院在戶外空間收治病患的影片在網路大量流傳,台北醫院也出來澄清,在戶外處理病人是因戶外可讓病毒量降到最低,期間約3-4小時等PCR結果出來,會再決定收治到哪種病房。」
高智雄解釋,會出現這種狀況就是因為急診入住院或開刀時,使用低通量POCT(床邊監測)PCR儀器。「我們現在已超前部署使用高通量PCR儀器,但目前產能利用率不到10%,等不到檢體來。」
他進一步指出,5月16日指揮中心有祭出醫療四大策略,「其中一個就是要保護醫院的醫療量能,所以急重症的一律要PCR陰性才能住進病房,很多人就是卡在等PCR結果。」高智雄表示,民眾要做PCR篩檢,醫院感控小組要先上CDC的「傳染病通報系統」登錄基本資料通報,通報完後進行檢體採檢,再把採檢檢體送到指定機構。」
「可以簡單分成檢驗前、中、後這三階段,檢驗前要先通報採檢,檢驗中才有所謂檢驗量能的問題,檢驗後醫檢師要在24小時內完成PCR檢驗,再把報告登入到CDC的網站,但在這部分一直塞車。」高智雄指出,常常一個下午只能key(輸入)5筆資料,「如果50筆一天也key不完,這也是醫檢師抱怨的地方。」
「我們之前被社會大眾誤解很深...」
高智雄表示,在5月28日之前是塞在前面的通報,以及後面要上傳報告到CDC系統,「檢驗量能的部分不可諱言還是爆炸量,如果收超過150件大概就需要輪3班一直加班,會消化不良。所以後來全聯會才建議政府補助用高通量,就沒有加班人力需求不足的問題。」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隨即協助指揮中心改良通報系統,並在台中榮總進行測試,「5月28日以後CDC網站也有公告不需要再做通報、後面報告上傳也不用,直接登入醫院系統登入健保專用代碼,醫院系統每天會有2次把資料上傳到健保署的健保資料庫,民眾可以從健康存摺看到自己的報告,就不用打電話去問,也解決塞車問題。」高智雄指出。
高智雄難掩激動表示,「我們之前被社會大眾誤解很深,以為PCR要等3-5天,其實不用,就是因為通報和後面等報告塞車,但其實跟檢驗室根本無相關,而是卡在系統。我們現在醫院都是用高通量的,一天可以操作1,200件,但現在一天收不到100件,反而是在等檢體,利用率極差,大概只有10%。」
檢體不能越區傳送導致塞車
在系統改良後,實際問題是否有獲得改善?
高智雄表示,5月28日之後確實已有改善,「但有台大的醫檢師表示一天可以檢驗2,000件,昨天只操作了200件,我們的實驗室一天可以操作1,200件,結果我一天收不到100件。」
為什麼還是會有這些問題呢?
「因為他(檢體)過度集中在新北那些熱區,快篩陽性要做PCR,過度集中又沒有調控好,今天我們就等檢體送進來幫忙檢驗,跟調度病床一樣,病人北病南送,中南部都清空出來了結果等不到病人,那就是一種浪費了。像我們用高通量卻等不到檢體,也是一種浪費。」高智雄指出。「有人會說我們怎麼沒有超前部署,但醫院原本一天操作不到100個,怎麼可能買這麼大的儀器閒置在那裡。」
台大化學系副教授徐丞志接受《信傳媒》電訪時也表示,以全台來看檢驗量能沒有不夠的問題,「但就跟現在下雨一樣,雨都下在北部,但北部水庫不缺水,是中南部水庫缺水,現在絕大部分的案例都在北部,但沒辦法北水南送。」
高智雄指出CDC規定「檢體不能越區傳送」,但他認為就算真的不能越區,雙北地區也可以互相調度一下,「跟病房調度一樣,中南部的檢驗產能幾乎是過剩的。」「最主要還是在5月28日前,CDC的網站系統速度真的太慢,我們加班結果還被說是檢驗量能出問題...真的很冤枉!」
台大徵召PCR設備就地採檢
徐丞志28日在臉書轉發台大校長管中閔的貼文,透露學校頒布緊急動員令,希望政府能放寬相關的法規限制,讓台大校園內至少每日3,000-5,000例的檢測量能可以投入國家檢測隊。
徐丞志指出,就在校方發出PCR machine動員令之後,目前所知至少獸醫學院就有幾個實驗室在晚上就接到政府的徵召令了,其他還包括生農學院、生科學院、醫學院等都有充沛的檢測量能,「如果全部投入協助政府檢測,目前樣品塞車和每天記者會上『校正回歸』的情形應該能夠大幅改善。」
「現在的量之所以被控制在於很多人沒辦法去醫院,或是沒辦法去做檢測,但未來如果我們要讓國人回到比較正常、自由度高的生活,檢測量就必須拉大,要確保每個人都是陰性,才能進出像是醫院等一些場所。」徐丞志在電訪時舉例,像英國、歐美等國上工前也要做檢查,「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未來社會要解封的時候,以現在的檢測量來講到底夠不夠,是要超前部署的問題。」
徐丞志進一步指出,去年4月歐洲疫情大爆發,英國馬上就面臨到檢測量不夠的問題,「那時候英國的作法是政府找一個做臨床檢測的大公司、AZ、GSK,還有劍橋大學,結合產官學三方,拉大檢測量,他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都是抱著想要解決問題的心態,這一塊是台灣可以學習的部分。」
台大教授:人力徵調、解封後生活都要超前部署
所以人力還有缺嗎?
徐丞志表示,人力的部分他不認為有缺,「關鍵還是卡在例如現在開放民間單位或是學界的實驗室,讓他們進行檢測,那些地方都要配置醫檢師的話,人力要怎麼徵調,這可能是中央要去統籌的部分。」
「現在還是很多人抱怨(CDC)上傳系統太慢,這部分問題早該解決了,但過了2週還是有這個問題出現。」徐丞志表示,唐鳳能改善的部分仍有限,台灣政府電子系統沒辦法即時更新很多是卡在制度僵化的問題,「不然技術上其實都很簡單,尤其是要跨部會整合的時候,如果上頭的人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他不知道怎麼去協調各部會去做。」
所以目前政府若解決系統、檢體跨區傳送的問題,整個檢驗環節就比較沒有問題了?
徐丞志認為目前政府、每個人講的都對,「但是大家沒有設想假如情況變更糟的話怎麼辦,或是我們怎麼去預防下一次的問題發生?」他表示學界立場其實很單純,也願意接受國家的徵召,「假如未來疫情再爆發,是不是台大校內就可以很快動員開始做篩檢,這也是一種超前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