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檢率全球倒數...試劑備而不用?指揮中心防疫物資清單並未列「快篩試劑」

防疫前線

「台灣從去年到現在防疫的唯一『花招』是防堵、防堵再防堵,所謂防堵是邊境的防堵,所有入境者14+7,但國外顯然會用比較多篩檢的方法去協助防疫。」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

國內疫情持續升溫,原訂5月28日結束的全國第三級警戒延長至6月14日,尤其本土疫情更是延燒。截至今(2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全台共有6,091例確診,分別為1,120例境外移入,4,918例本土病例,確診個案中46例死亡。

5月14日爆出台北萬華社區群聚感染後,突顯出台灣檢測、篩檢站不足等專家學者眼中的「老問題」,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過去接受《信傳媒》專訪時就強調,抗體的檢測應該是國家一直要去思考的。

去年國內有多家快篩試劑如雨後春筍般研究、發布、上市,但為什麼後來似乎都「銷聲匿跡」?是品質跟國外有落差?恐怕不是,台灣研發快篩且已經取得衛福部EUA的公司如亞諾法,靈敏度、特異性都超過90%,與目前做為金標準的RT-PCR檢測方式靈敏度相近,目前雙北抗原快篩多是寶齡富錦提供,該檢測一樣具高靈敏度,且擁有台灣市場銷售權。

究竟為何國內多家快篩試劑為何後來都沒在用,也沒有進行演練?

台灣篩檢率倒數...疾病盛行率5%以上「快」篩

洪子仁先指出,「整個快篩從COVID-19以來,國外在防堵疫情的過程中,『檢驗』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在牛津大學our world in data網站,統計每個國家每天檢驗量能的數據指出,台灣在5月初時,每千人採檢0.02,澳洲則是37.25。「到5/20累積總採檢,台灣每千人的總採檢數是13.25、美國1,322、新加坡1,891,我們在採檢的防疫作為上遠遠少於國外。」

雖然以過去台灣本土疫情還未爆發時,的確可以思考一下普篩、廣篩的必要性,「但畢竟快篩這件事情來講,它的優點就是第一個字『快』,一旦快篩出來被判定為陽性的時候,可以縮短PCR終極審判可能是1-2天的落差,因為那2天可能就是你去傳播病毒的最佳時間,快篩的優勢在這裡。」洪子仁解釋。

但他進一步指出,快篩也有運用的時機,「美國CDC有一個指引是說,如果一個地區篩檢的疾病盛行率在5%以上的話,它比較適合用快篩很快把確診者揪出來,再來判定是否真的被感染。」但洪子仁認為,台灣現在進入社區感染的階段,也應該趕快運用這些快篩技術。

台灣多家快篩試劑,在去年紛紛研發上市,卻未能超前部署派上用場。(攝影/趙世勳)

全國快篩?洪子仁:以熱區為優先

「事實上這些快篩廠商之前因為在台灣賣不出去,已經取得TFDA賣到國外去。我認為以這些快篩試劑來講,現在就是可以運用在台灣的一個很好的模式。」洪子仁指出,像萬華某些熱區就可以全面給居民快篩,「只要住在萬華區,不管有沒有症狀就可以做快篩。」

施信如也認為台北市這次引進快篩,雖然一開始大家會擔心一個新方法不知道好不好,「但看起來是OK的,的確可能會漏掉一些病毒量低的測不到,但實在是太多人要測了,一定要有一個折衷的方式,測到的人基本上就是確診且病毒量滿高的,這些人就可以趕快先處理。」

洪子仁解釋,快篩運用在盛行率越高的地方,偽陽性的比率就會越低。「像這次台北市快篩看到的數字,他們發現準確率高達90%以上。但如果把這個快篩技術運用在外縣市,像前兩天運用在台中朝陽科技大學的案例,快篩了1千多人發現25個陽性,結果這25人去驗PCR都是陰性,效果就會變比較差。」

「還是要看盛行率的高低,再去運用快篩,才會發揮快篩的效果,如果盛行率不高,就不是很好的做法。」洪子仁也以高雄為例,表示高雄現在的確還沒有需要用快篩,「在高雄如果你有症狀就到醫院去送PCR通報採檢、不需要快篩,但像台北、新北的熱區,廣設快篩站這就有其必要性。」

指揮中心防疫物資清單還未有「快篩試劑」

施信如指出,大概在4月中時就發現身邊滿多年輕人感冒,可能都已經是潛伏個案,「那個時間點如果都能積極送檢、有比較方便的篩檢站,我覺得可以擋住。現在疫情有點拖太久、傳染力增加、又有變種病毒.........」

而截至目前為止,在指揮中心的各項防疫物資清單上,並沒有「快篩試劑」這一項,洪子仁表示,「現在是還沒有,但我想很快會有啦,因為這是台灣接下來最重要加快速度的防疫作為。」

洪子仁也強調,在疫苗到或施打前,如何運用快篩,在台灣現階段社區感染過程中,是幫助趕快找出社區淺在確診者的最好辦法。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