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媽必看!精神科醫師教你如何預防「產後憂鬱症」

醫療保健

面對新生命的誕生,本應是充滿喜悅的迎接,但帶給主要照顧者的可能是更多壓力,除了跟懷孕生產有關之外,跟伴侶、家人及其他社會因素皆密不可分。每10個產後媽媽將近就有1個出現了產後憂鬱相關症狀,甚至造成傷害自己、家人或新生兒的憾事。

更值得關切的是,產後憂鬱症的症狀不容易自我覺察,也常被周遭的親人所忽視。因此,不論是患者本身,另一半及和親友們也都要了解產後憂鬱症並保持警覺,才能在適時給予支持和協助。

產後憂鬱症狀有哪些?

產後憂鬱症之嚴重度不亞於一般人的憂鬱症,甚至不只是產婦,連新手爸爸都可能會有類似情緒症狀。造成產後憂鬱症的確切原因不明,很可能是由許多不同(生理與心理)因素共同造成。

危險因子包括個人體質、過去憂鬱或其他精神疾病史、體內荷爾蒙改變、家庭中角色不良適應、產婦在孕期及生產後體態上無法恢復、照護新生兒初期的筋疲力竭、家庭成員支持系統差、與家中長輩或伴侶對孩子教養方式的想法不一致及其他社會因素,譬如非預期懷孕、高危險妊娠、早產及遭遇其他重大事件等等。

產後憂鬱症的治療方式

產後憂鬱症的治療方式,主要可分為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醫師會視個案的症狀及嚴重度來選擇,甚至是併用。藥物部分以抗憂鬱劑為主,透過平衡大腦中影響情緒變化的化學物質,來達到緩和憂鬱症狀的作用。通常需要至少服用約兩周以上時間才能夠感覺到改善,而持續規律的服藥也很重要,過早停藥可能會造成情緒症狀復發。

另外,正進行母乳哺餵的產婦,應於看診時主動告知,讓醫師開立可安全於哺乳期間服用的藥物,或是先暫停哺乳。若是有些人甚至出現了精神症狀,到產後精神病的程度時,基於風險更高,可能會需要住院觀察治療。心理治療部分,透過與治療師會談,除給予情緒支持,釐清家人、伴侶間問題與憂鬱情緒之間的關聯,也可從認知行為介入,重塑思考模式,找到新的解決方式。

關於如何預防產後憂鬱症,除了盡可能保持規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上運動之外,新手爸媽的自我覺察是首要任務,包含了解自身是否有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病史,正視自己及伴侶在懷孕期間與產後的情緒變化,有狀況儘早就醫,尋求更多協助。最重要的是學習自我接納,面對自己在調適上的困境,就算產生了產後憂鬱的相關症狀,也並不代表就是不適任的爸媽。唯有新手爸媽做好準備,做好身心狀態的調整,才能適應加入家中新成員後的生活模式,好好來面對照顧新生兒的挑戰。

原文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科主治醫師 黃宇銳,本文轉載自《北醫附醫健康報》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