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19日在電子股聯發科、鴻海、聯電、台積電走弱下,加權指數開低走低,終場下跌106點,以17789.25點作收,成交量4674億元,三大法人合計賣超452.86億元,外資更是出現大逃殺,單日賣超424.04億元。
台股依舊是由鋼鐵、電纜、航運等族群相對有撐,尤其小型鋼廠明顯轉強,包括彰源(2030)、春源(2010)、美亞(2020)、聚亨(2022)、新鋼(2032)皆是震盪走高來到漲停。
隨著本周進入航海王超級周,陽明(2609)法說會19日先是透露下半年在歐美及澳洲市場進入傳統旺季,加上船期延誤、缺櫃、缺艙及塞港情況未解下,市場供需缺口將加大,接著萬海股東會、長榮股東會將陸續接棒登場。
面對資本市場的波動,投資人該如何看待?以下是時間投顧臉書文授權轉載:
你會因每日紛亂疫情新聞,弄得你心情煩躁嗎?這個月月報我們提供一帖良方:「機率思考」
投資與生活新解,由「機率思考」看疫情
6月份在驚濤駭浪中,我們靠著對貝氏推理的信念來執行決策,也因此獲得正報酬。總計上半年,我們的績效約略10%,大致符合我們設定的目標。不看指數,依循個股安全邊際來調整持股一直是我們的堅持!
「投資與生活」新解—由「機率思考」看疫情
在投資界常有一句話「投資即生活;生活即投資」,其意思大概是指,從日常生活中,就可找到投資機會(標的),最常引用的是,投資大師彼得.林區所舉的例子,因為去理頭髮而投資一家理髮連鎖店,因為與女兒閒聊中,發掘出流行服飾廠商當投資標的。這種從生活中找尋標的方式,常被奉為「傻瓜投資法」。
然而,實際上並沒那麼簡單,比如十多年前,你從生活中已感受或預測到LED發光將顛覆人類百年來的生活用品,而執行買入LED相關公司的傻瓜投資法,如今這些公司營運幾乎都令人大失所望,股價慘賠的比比皆是!
過去我們一再強調投資是件高度專業的決策行為,也就是說投資是一連串判斷的結果。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停在執行判斷動作,瑣碎如每天要吃什麼?重大如選擇唸什麼科系、從事什麼職業?甚至終生伴侶的選擇,都是在做判斷。所以說投資即生活;生活即投資,另一層意涵是指,決策與判斷是日常生活的技能。只是為何我們平常很難感受到這是同一件事呢?
投資上的專業判斷能力,指的是「機率思考」的技能(詳見:研究員的罩門-機率思考),其特點有二,一是貝氏推理:隨著新訊息的出現,適時修正判斷,二是永遠在結果不確定性下做判斷。這兩點恰是造成投資判斷與日常生活判斷最大差別之處。
在投資決策上,新訊息必然會一直出現,判斷跟著改變是再尋常不過了,而結果與預期不一樣(不確定性),也是司空見慣;反觀日常生活上選擇哪家餐廳的決策就不一樣了,這家餐廳訊息(有什麼菜色、口味如何?)在短期內通常變化不大,且當你選擇後,出什麼菜的結果也幾乎是確定的。
在紛亂新聞消息中,找回內心的平靜
新冠病毒改變了上述兩特點,疫情爆發一年半來,相關議題已成我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不只新聞充斥在我們的周遭,我們也無可迴避面臨判斷與選擇(如要不要打疫苗?)。
COVID-19是全新的病毒,對人類而言既沒有先驗經驗,且新訊息(證據)不斷在產生,且任何預期結果充滿高度不確定性。換言之,疫情下日常生活的判斷難度提高了,必須在「機率思考」的指引下,才不會迷失在漫天飛舞的各類雜訊中,無所適從。
媒體聳動下標題「打臉」的新聞,可能就只是遵循貝氏推理原則下,因應新訊息而改變判斷的理性決策,並不存在「昨是今非」的衝突。常見「打疫苗竟然染疫」的驚人消息,其實只是統計機率下的不確定性必然結果;駭人的「打疫苗猝死」訊息,或許只是機率學上,「相關不代表因果」的經典案例。
疫情不僅干擾了我們的生活步調,更因紛至沓來的病毒訊息擾亂了我們的心情,當我們擁有一顆「機率思考」的頭腦,才能在紛亂新聞消息中,找回內心的平靜。《機率思考》一書的作者,羅伯‧麥修斯(Robert Matthews)說:不懂機率思考,就等著當理盲的傻瓜;我說:不懂機率思考,就等著當疫情下的生活白痴。
本文授權轉載自TIME時間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