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為台灣人口負成長元年,這樣的頹勢到了今年還在持續,內政部最新統計,7月出生人數為1萬1809人、死亡數為1萬5523人,自然增加為-3714人,且台灣已連續7月自然增加都為負成長。
2021年連7個月人口負成長
根據內政部統計,7月共有1萬1089位新生兒誕生,折合年粗出生率為千分之5.92,較去年同期減少805人、6.38%;7月死亡人口數為1萬5523人,折合年粗死亡率為千分之7.78,較去年同期增加990人、6.71%。
觀察每個月的自然增加,可以發現台灣今年以來每個月都呈負成長,尤其今年1月出生人數僅9601人,為史上首度單月新生兒總數跌破萬人,當月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還要多6731人。
去年則是從1月到9月,連續9個月自然增加負成長,10月開始才翻轉,統計整年死亡人口多出生人口7907人,媒體也開始出現用「生不如死」來描述,死亡人口數大於出生人口數的現象。
從出生人數來看,2020年共16萬5249人出生,創下歷年新低,而今年前7個月統計共8萬6418位寶寶出生,已經較去年同期少5956位,且孩子出生需懷胎10個月,因此COVID-19的影響今年才會慢慢浮現,將面臨新生兒「16萬保衛戰」。
疫情沒有嬰兒潮只有嬰兒荒
尤其已經有越來越多數據顯示,並沒有因為疫情而迎來嬰兒潮,反而產生了嬰兒荒,因為疫情帶給人們對於經濟情況與未來的不安更為強烈。
以歐洲為例,最初的疫情中心義大利,在2020年12月出生人數較前年同期相比減少22%、西班牙和法國在今年1月則分別減少了20%、13%,這是法國自1975年以來的最大降幅。
而今年1月,鄰近的日本出生人數較去年同期減少14%、香港減少56%,韓國則是減少6.3%。明年為虎年,且台灣今年疫情又較去年嚴峻,出生人數要逆勢成長恐怕更不容易。
明年碰虎年,今年疫情又更嚴峻
短時間內,台灣或許還看不到少子化對於人口總數產生的巨大變化,不過在人口結構上,其實國發會在去年8月就已經推估,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20%。
為了鼓勵生育,政府8月起除了育兒津貼調高到3500元、第二胎為4000元、第三胎4500元外,還擴大了不孕症與產檢補助,並調高育嬰留停津貼到8成薪。
勞動部也將提出修法,未來雙薪可同時申請育嬰留職停薪雨同時請領域育嬰留停津貼,只是以南韓為例,南韓政府砸大錢補助、找各國專家開會仍然同樣與台灣在2020年步入人口負成長,因此除了這些利多之外,政府是否深入了解台灣低結婚率、低生育率背後的意義,恐怕才是扭轉人啂負成長趨勢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