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號出軌事件發生至今接近半年,最近因為太魯閣號事故的開庭,短短一個月內,我有時獨自一個人開著車、有時跟夥伴一起,往返在台北和花蓮的公路上3趟,超過1000公里的車程,總計20多個小時。
過去的我,每次去花蓮總是滿心期待,嚮往著遼闊的山海景色與湛藍的海洋。然而這個月以來,每每到了仁水隧道,心情便沈重了起來,即便一出隧道,就是清水斷崖的絕美海景,而台9線跟台9丁的交會處,就是太魯閣號出事的地點。
有人問我:「為什麼每次都要開車去?搭火車不是比較輕鬆嗎?」
而我也總是笑笑的不說話,因為我在深入研究這場事故的種種資料後,我實在還沒有勇氣再搭上台鐵的列車,至少在還沒有看到台鐵的改革決心前,我真的提不起勇氣。
開庭不再只是冷冰的程序,花蓮地院用心對待被害者家屬
這幾次開庭下來,要很感謝花蓮地院對這起案件的用心、還有對被害者家屬的重視。
因為疫情的關係,以及本案涉及到的當事人非常多,包含49名罹難者的家屬、律師、許多傷者、被告辯護人,每一次開庭對法院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挑戰。
而花蓮地院使用了非常多人力和嚴格防疫措施,除了院檢辯同在一個法庭外,每一次都使用七個延伸法庭 ,每一個環節也都很用心地在維繫。
當有罹難者家屬第一次到法庭,不清楚自己的該如何進行程序時,花院的工作人員用非常快的速度進行查詢、協助確認家屬本人的身份與法律地位,並隨即幫家屬安排在庭的位置,對被害人的照料與體貼,整體來說真的非常貼心。
每一次開庭,法院除了檢辯表示意見,同時也讓訴訟參與人、代理人、甚至告訴人有足夠的時間表示意見,充分尊重被害人的主體性。
真的要非常感謝花院的用心,讓每一次的開庭不再只是冷冰的程序。
「為什麼不早點把它做好?」政府應正視問題別再心存僥倖
第一次開庭結束後,我們和家屬一行人,由台鐵陪同一起到了事故現場進行勘察。
事故現場的工區已經不再是4月2號時的模樣,除了路面重新鋪設之外,邊坡早已架上牢牢的兩層護欄,這樣的護欄看在罹難者家屬的眼中,卻剩下無盡的諷刺。
「為什麼不早點把它做好?為什麼要讓我的兒子年紀輕輕就葬送在這裡?」
一名罹難者的爸爸在護欄前撕心裂肺地大喊著,那一聲又一聲的怒吼,聽得現場每個人都鼻酸到說不出話來,那是多麼巨大的痛楚與絕望。
現場也很清楚地看見,工地就緊鄰著軌道,只要工地發生任何狀況,都絕對會立刻影響到軌道以及軌道上行進的列車。
而台鐵、施工單位、設計監造乃至於專案管理公司到底心存多少的僥倖、多少的漫不經心、多少的違法亂紀,才能縱容這樣本不該發生的慘劇上演?
除了悲傷與憤怒,家屬更想知道的,是我們的政府到底願不願意正視這樣嚴重的疏失,還是一再地僥倖,直到下一次的意外發生?
花蓮的天空仍然是這麼的美,海依舊是這麼的藍,然而,在多少人的心中,卻從此永遠籠罩著揮之不去的淒美與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