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君舌戰藍委 文化部成轉型正義急先鋒

轉型正義

二二八紀念日前後,文化部長鄭麗君公布將在中正紀念堂閉館時停播蔣中正紀念歌、停賣威權象徵紀念品,未來每年二二八紀念日時中正紀念堂閉館一天。此舉一出,引發外界議論為「去蔣化」,而鄭麗君也不斷在每次受訪時澄清應為「去威權化」;這個議題在教委會第一次業務報告,自然受到各黨派立委詢問。

鄭麗君過去在第八、第九屆立委任期時也多半待在教委會,和許多教委會的委員都是老同事;立委吳思瑤甚至以「好姐妹」稱呼她,欲提案未來黨產會追徵到的不當黨產可以部分撥用做為文化部的人權推廣使用,幫文化部尋求財源。綠營立委對於轉型正義都予以肯定,唯藍營立委不斷詢問中正紀念堂的轉型,質疑是政治算計,甚或加深台灣傷痕,但發言人、立委出身的鄭麗君辯才無礙,都能一一回擊。

「去蔣化」命題錯誤

藍營立委孔文吉舉出媒體民調,有5成5的民眾反對「去蔣化」,立即被鄭麗君回批民調的命題錯誤,「如果我們把問題改成『是否還願意在民主時代以這麼多的資源去紀念威權統治者』,那麼答案會是不一樣的。」事實上,除了紀念歌停播、紀念商品下架之外,內部的展廳藝廊例如「蔣介石廳」也直接改以數字編號,逐步讓空間回歸中性使用。

「有關整個堂體、銅像主體及文物展示的部分,則是透過修法的方式來討論,會在下個會期之前提出來。」中正紀念堂的主管機關雖是文化部,不過也受「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規範,但在修法之前,文化部會先成立「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規劃社會討論的方案,尋求共識,以回應社會期待。

國家花錢紀念威權才是為政治服務

立委柯志恩則認為諮詢小組成員充滿政治算計,對於轉型正義與人權的研究過於「同溫層」。鄭麗君也臉不紅氣不喘地解釋,將持續邀請藝術、城鄉規劃、行政、文化資產、博物館學等六大領域委員;更是詳盡介紹小組成員對於轉型正義以及對人權的了解,讓柯志恩頻頻說,「可以了,部長。」事實上,文化部早先給立委的資料就已經說明,名單僅是有出席的委員,未來還會擴大邀請。

立委陳學聖則質疑文化已在為政治服務,成為政治的急先鋒,並舉出曾被裂解的高雄至德堂蔣中正銅像,代表轉型正義造成的傷痕,也是蔣介石與台灣之間的傷痕。鄭麗君義正辭嚴地澄清,「文化就是表意自由的一環,我是以人權的價值參與轉型正義……中正紀念堂如何轉型可以交由社會來討論,我們繼續編列相當預算,以一個『紀念堂』來紀念過去的威權統治者,我認為這才是文化為政治服務。」

至於孔文吉則緊抓著蔣介石對台灣的貢獻,希望等所有檔案公布再來進行褒貶,鄭麗君則不厭其煩、連續三次強調,「轉型正義不等於功過評斷。」她提到,「轉型正義是面對人權受迫害的歷史真相,對受害者和受害家屬而言,不在於功過而在於真相,誰是加害者、加害的制度結構是什麼,真誠面對,撫平傷痛,才能讓社會學習人權價值,避免以後犯同樣的錯誤。」

鄭麗君辯才無礙 舌戰藍營立委

民進黨團與行政部會雖將「促轉條例」列為優先通過法案,在總統府的壓力下,黨團總召柯建銘也曾言不排除在總質詢後就排案處理。不過修法未過,文化部就在二二八事件屆滿70週年時,以相關行政主責機關的身分,做出行動,讓輿論矛頭都指向文化部。

事實上,文化部除了是中正紀念堂的主管機關之外,與轉型正義相關的部分則是國家人權博物館的籌備、威權時期不義遺址的盤點與使用規劃,去年10月,行政院也已核定時程4年,花費22億「國家人權博物館中程計畫」,將整理白色恐怖史料,建立人權教育的基地。轉型正義不是光靠文化部一個部會就能夠完成,不過鄭麗君已展現擔當,「這是我們無法迴避的責任,我們在做的是一個包含人權價值、文化良知的工作。」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