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全球染疫人數已突破2.48億、死亡人數達502萬,新冠病毒主要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生活在一起的人們之間傳播更為容易,因此家戶感染經常發生。
「家戶感染在整個疫情上是比較難控制的!」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副院長陳立昇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中,開宗明義地表示。
全球當前孩童及青少年受到Delta變種病毒侵襲增加且疫苗接種率低,台灣即將面對春節返鄉潮中潛在境外移入個案,會有哪些衝擊?兒童及青少年染新冠的家戶傳播力有多強?如何降低傳染率?疫苗真的能有效阻絕嗎?
(更多疫情相關新聞:7成國家放寬邊境!專家:透過AI找出「無症狀感染者」是隨機檢測的1.85倍)
美研究:兒少確診家戶傳播力高!祖父母感染最嚴重
陳立昇指出,美國一份在尚未有疫苗前做的調查,針對參加營隊活動後224位兒童及青少年指標個案後續所引起的家戶傳播進行討論,其中有88%是症狀個案,而在症狀個案中更有71%個案是返家後才產生症狀。
這些指標個案及其對應194個家戶中的526位家戶接觸者,後續所共有48位感染產生,共有18%的家戶感染,家戶傳播力估計高達45%,「其中以祖父母的感染情形最嚴重,傳染力勝算比達6.6倍,父母為2.3倍。」陳立昇指出。
他表示,美國這些指標個案回到家戶後二次侵襲率高達45%,跟台灣之前5月疫情的二次侵襲率高達46%非常接近,代表新冠在家戶傳播速度是很快的。
接種疫苗真能有效防止家戶傳播?
要如何避免家戶傳播?接種疫苗對防止家戶傳播是否有效?
陳立昇舉一項英國研究,是由今年1月至2月28日持續追蹤確診者於確診後同住家人後續確診狀況,「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接種AZ或BNT疫苗後,間隔14天以上者受感染機率皆顯著較未接種低,其中接種AZ疫苗或BNT疫苗後21天者,分別得下降48%與46%的感染風險。」他強調,「因此為避免家戶群聚感染,仍應持續鼓勵民眾施打疫苗,以降低群聚感染風險。」
(更多疫苗相關新聞:台灣打疫苗死亡人數破千...超越染疫數?專家:應即刻成立鑑定小組、指定醫院)
另一項英國研究,針對Delta病毒的指標確診個案連結其同住家人,針對同意參與研究者提供PCR檢測,以此追蹤Delta變種侵襲下家戶內傳播與疫苗狀態的關係。陳立昇指出,研究結果發現,「整體而言同住家人若完整接種疫苗,可以降低34%的感染;針對感染者也發現,完整施打疫苗者須接觸更多天才會被感染,延後約35天。」
若進一步探討感染後病毒量與疫苗施打狀態之關聯,陳立昇表示,「有無施打疫苗,其最高病毒量之峰值未有明顯差異,然而疫苗可以使得病毒量下降較快,感染者也能更早康復。」
醫:維持「3項口腔衛生習慣」能降低家戶傳染率
除了疫苗,還有哪些方式可以降低家人感染新冠肺炎?
陳立昇指出,西班牙一項研究發現,口腔保健習慣也會影響新冠肺炎於家戶內的傳播風險。該研究從確診者出發,針對302名同住家人是否受到交叉感染,其中172名確診、130名非確診,調查其家庭口腔衛生習慣,再連結其家人是否有感染。
「研究結果發現,確診的口腔衛生習慣較非確診者差一些,像是清潔舌頭、個案確診後更換牙刷、定期消毒牙刷等,都可以降低家人被感染的風險。」陳立昇強調,若有出現共用漱口杯、共用牙膏與沖水時馬桶蓋為闔上等情況,會增加同住者被傳染風險。
陳立昇也分享,除了打疫苗、注重口腔衛生習慣,「即使在家戶裡很難維持社交距離或戴口罩,但可以利用IoT(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靠物聯網的方式降低家戶傳播的可能。」他指出IoT的應用主要有5個方向,包含:
1. 提供遠距醫療服務降低家戶感染機率
2. 藉由穿戴裝置提醒民眾保持社交距離
3. 健康追蹤APP進行接觸者追蹤與症狀監測
4. 精準計算家戶傳染風險評估家庭聚會限制人數與制定相關NPI措施
5. 廢汙水定期監測降低社區傳播風險
年齡越小,施打疫苗發生心肌炎風險越高
針對新冠肺炎孩童疫苗效益及不良反應,美國FDA近期已通過5-11歲孩童施打BNT疫苗,對孩童施打的劑量為成人及青少年的1/3劑(10微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也指出,「研究發現,在2劑施打7天後對新冠肺炎發生的效益可達91%,在不良反應可看到7天內局部反應以注射部位疼痛、發紅及腫脹為主,且發現全身不良反應較16-25歲輕微,因此此疫苗對於5-11歲孩童並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不過青少年施打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狀況仍受到關注,陳秀熙指出,根據美國FDA疫苗和相關生物產品諮詢委員會對施打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的最新結果,發現由男性接種疫苗7天內發生心肌炎風險,「可明顯發現年齡越小,施打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的風險也越高,此外施打第2劑後的發生率也明顯上升。」
由於許多研究均發現青少年在施打第2劑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的風險大幅增加,許多國家紛紛修改對於青少年施打疫苗的策略,如香港建議12-17歲改打一劑BNT、英國12-18歲青少年僅施打一劑BNT、挪威及丹麥規定18歲以下改打BNT、瑞典及芬蘭規定30歲以下改打BNT及加拿大18-24歲第二劑一律打BNT,以預防第二劑mRNA疫苗造成青少年心肌炎的風險。
根據美國統計顯示,青少年打第2劑BNT疫苗心肌炎發生機率高出第1劑的10倍。對此,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台灣青少年是否接種第2劑,要再由專家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