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質疑核四重啟安全性 公投淪意識形態表決

政治

(讀者投書-作者為林白水。本文不代表《信媒體》立場)
 

在車諾比、三里島、福島核災後,核能從天之驕子成為棄嬰。

在上世紀,核能被認為安全又便宜的能源,於是核電廠遍地開花,成為當時能源首選,用於取代各種污染能源。然由於核能反應爐不斷改善,擁核又成為能源顯學,不少大企業醉心核能,尤以比爾蓋之和伊隆馬斯克為最。

擁核名人信誓旦旦,台灣擁核者半遮半掩

談擁核,相信沒有人比伊隆馬斯克和比爾蓋茲更對核電情有獨鍾。伊隆馬斯克相信可以打造絕對安全核能,而比爾蓋茲則是已經蓋好新的能源。伊隆馬斯克認為,將核電廠模組縮小化,分散在各個偏鄉,就可以安全無虞。他們都是科學崇拜者,和引領世界科技商用化前進的人,科學掛保證,能有誤嗎?

事實上核能發展至今,已經歷經四期改變。從第一期到第三期都是輕水式反應爐。在反應爐注滿水,利用能源轉成蒸汽產生電能。第四期則是釷熔鹽反應爐,釷反應爐使用熔鹽液體,再加如釷和鈽。

東芝正在開發一種名叫「4s」超小化「鈉冷快中子反應爐」,目的是用海水淡化設備。這種無需補充燃料,從深埋地下使用方式,安全性,似乎極高。

由於新反應爐發展和科技改善取得相當進步和安全性來說,他們比台灣擁核者還信誓旦旦,核能是乾淨而且不會污染的安全能源。

台灣擁核者卻只能半遮半掩,我們是要以核養綠,在能源不足中暫補能源空缺。

反核三點直指公安、健康問題

2018年荷蘭一座核能電廠延役,因缺乏公民参與,遭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正式裁定違反奧胡斯公約被否決。奧胡斯長年從事綠色和平能源,與核電廠交手30年,對於核電廠有相當深刻體驗。他認為核電廠所謂壓力測試或指導原則,根本是抽象性的,你必須從實際操作中,自己去填補這些抽象性的空白。他認為台灣四座核電廠風險比日本還大,許多風險和地震並沒有被認真考核過。

反核者對核能問題有三:

1、核災:核能發電廠從最早評估每千年才會發生一次核災。但事實上,從世界有核電廠至今,平均每十年就發生一次,而且對人命和環境都造成巨大傷害。核災爆發後,數於萬計居民必須遷離自己原來住所,輻射範圍土地失去生命活力。核食被人們拒吃,這種對經濟和土地傷害,迄今沒有解決之道。

2、輻射所造成的癌症問題:你不是在殺害,而是已經在殺害。

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在2017年對美國17個地區統計,一個人一生得到癌症機率42.29%,最終死於癌症是21.13%。全世界範圍內死於癌症是13%。有一個解釋是,未死於癌症前,這些未發地區居民就死於其他疾病了。

但不管如何,就算居住環境沒有污染,食物都是有機食物,但這20%癌症原因,仍然鐵一般的存在。所以核輻射機率是在這20%基礎上,增加的人死於癌症比率與輻射量成正比。具體說,每受25「侖目」,癌症死亡率增加1%。

3、世代倫理:由於核廢料無法處理,台灣核廢料已經面臨艱難困境。有人說,期待未來科學可以解決,問題是期間誰來負責?核災時,科學家說這不是我的事,世事難料,與我無關。所以信誓旦旦的安全,出事後都是弱勢底層在承擔。

輻射也是,核廢也是,那請問,偏鄉就活該接受?誰有權決定那些人應該要忍受這些原本沒有的負擔?從倫理和正義而言。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將承擔轉嫁給他人或下個世代,因為這違背正義,也違背世代倫理。

核四安全性受國內外學者質疑

核四基本上不是新世代反應爐,前經濟部長曾請核安專家去強化核四的安全監督,但核安專家林宗堯最後卻和經濟部分道揚鑣,林宗堯清清楚楚告訴,核四比核一、核二更不安全。

可是核四的問題,不僅原能會都指出有不少政府該重視的缺失,還有前美國奇異公司(GE)原子爐設計師、福島第一核電廠施工總工程師的菊地洋一也不認同其安全性的情況下,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會委員林宗堯直指核四的建造歷經工序紊亂、系統倉促移交、控制室失火、纜線敷設錯亂、試運轉測試紊亂無章的缺失,試問,在如此衆多問題下,還能重啟核四嗎?況且核四也非第四代核能電廠。

核四公投是意識形態表決

核四公投,說穿了已經不是理性問題,因為有不少人是為政治目的,願意拿台灣來當犧牲品。所以某些政黨選擇逃避,因為他們不敢承擔責任。

正如那些核災,哪個科學家願對風險負責?願意面對倫理正義?當然不能。至於另一批龐大群眾,只要符合意識形態,就算三千公尺高山升旗台、故宮寶物一次性展出,他(她)們也會支持。理性嗎?所以要寄望,也只是相對能理性思考,要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了。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