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房市在利率低、貨幣寬鬆政策、市場充斥熱錢等因素下,推升這一波房地產熱潮,房價炒翻天掀起民怨高漲,儘管央行、金管會前後分別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銀行不動產授信的風險控管措施,但仍抑制不住房地產業的投機風潮。
資金氾濫!活期存款一年增加近3兆、銀行新增放款破2.4兆
這一波房市不健全的狂漲,關鍵原因出自於市場資金太氾濫,根據央行最新統計,截至今年10月,企業及個人在銀行的活期存款餘額已達21兆,比去年同月增加了2.84兆、年增15%。若不加計定期存款,等於短短一年內至少就有增加2.84兆元的「新活水」可流入房地產。
「活水」還不只有這些,根據主計總處國情統計通報資料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體銀行放款餘額達30.9兆元,比去年同月增加2兆4138億元,年增8.5%。換句話說,短短一年以來銀行新增放款已來到2兆4138億元。
而銀行新增放款2兆4138億元當中,資金流向哪個產業最多? 毋庸置疑答案就是不動產業,借戶行業別來看,以不動產業增3414億元最多,增幅14.2%,其次是製造業增加3275億元、增幅6.1%;再來則是批發零售業,增加1715億元,增幅為10.5%。這也顯示出,不動產業取得的貸款金額比全台製造業還高,甚至是批發零售業的2倍。
銀行放款高達55%~70%比重流進不動產,「週轉金」名目是個大漏洞
但同樣一筆錢應該要從不同面向觀察才能釐清真正的流向,若另一個面向、從用途別來看,銀行新增放款2 兆4138億元當中,增加主要為各部門購置不動產與週轉金,分別增1兆3392億元,占新增放款55.5%;企業週轉金則增加9888億,占新增放款約40.9%。
但台灣公益揭弊暨吹哨者保護協會發起人張晉源指出,由於用途別的週轉金9888億,並沒有進一步揭露週轉金借給誰,真正的資金用途經常不清不楚,換句話說,週轉金裡面也有可能被挪用到不動產業,連建商所需的餘屋貸款,也會藏在週轉金裡面。
因此張晉源舉例,假設借戶行業別不動產取得的新增貸款3414億元裡,有部分是以週轉金名義而非購置不動產的名義申請貸款,甚至最極端的情況(100%)都是以週轉金名義所借,那麼銀行放款真正流入購置不動產或不動產行業的資金,有可能高達1兆6806億,占銀行全部新增貸款逼近7成。他直言,55%~70%可用的金融資源都投向不動產,銀行根本就是囤房炒地最大的靠山。
央行3度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放款成數雖有降但放款金額仍增長
攤開目前金管會對於銀行辦理不動產業務的控管作業,大致有幾個面向,包括針對各銀行建築融資及不動產保證業務合併監控集中度,「集中度」是指銀行建築融資加不動產保證,占該銀行總放款餘額加計保證總額的比率,一旦各別銀行超過該比例太多,就會被金管會要求改善。
另外,還有被俗稱是銀行不動產放款天條的《銀行法》第72條之2規定,商業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的總額,不得超過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總和的30%。
但瑞普萊坊市場研究暨顧問部總監黃舒衛認為,目前市場上熱錢多到嚇人的情況下,不論銀行放款、存款總餘額(分母)都仍持續大幅增加,就算銀行建築融資放款增加,也依舊不會超出主管機關的法定比例,若財金部會只用「風險管理」、整體資金大水庫來做市場監理,基本上是絕對守不住熱錢流入房地產。
黃舒衛也指出,中央銀行日前在立法院提供的專題報告中,出具三度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的銀行辦理受限貸款執行成效,儘管在央行祭出規範後的平均貸款成數皆有符合標準之下,但若仔細觀察銀行新承作受限不動產貸款的金額,放款金額依舊還是出現暴增。
根據央行資料顯示,去年12月銀行對於新增承作的公司法人第2戶以上購置住宅貸款僅撥款0.19億元,自然人購置高價住宅貸款59.21億元、購地貸款僅6.59億元、餘屋貸款則是掛零;但今年10月,銀行新承作自然人第3戶撥款金額已攀升突破5億元,購地貸款也來到177.96億元的高水位、餘屋貸款也飆到49.61億元。
這也顯示出,財金部會拚命下藥方,但看到的結果卻是呈現「兩條平行線」,實際上產業大鑽漏洞從銀行提錢,而銀行為了賺利息,也無視於市場健不健全,若政府再不拿出對策檢討,恐怕積累的民怨只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