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位大學生跨校搶上課 台大這堂通識講座竟與誠品創辦人吳清友有關

教育議題

今年台大校園出現一堂熱門的通識講座課程,每個禮拜三下午,台大博雅館教室可容納3、400人的教室被學生擠得水泄不通,甚至在還沒開始正式上課之前,就有大批同學在場外等著排隊進場。

這群學生不全然都是台大生,還有吸引台師大、台科大學生跨校上課,合計實體上課與遠距收聽直播的人數已逼近900人。

事實上,修這門課程得先經過初選,這學期初選第一階段就已經有1500位學生報名,原本校方只預計開放300位,後來由於疫情關係採取線上學習,較無人數限制,因此校方又加碼開放人數,最終經過篩選後共有將近900位學生報名。

是什麼課程如此受到歡迎?它叫做「人文與科技的對話」。

12月15日這天,課堂上邀請到國內知名作家、前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來演講,很多人也許會想問,哲學跟科學有什麼關係?但傅佩榮就引用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所寫的書,他告訴大家,在《莊子.知北遊》裡透露了莊子的科學精神。

傅佩榮淺談莊子的科學思想,台下學生熱烈捧場

傅佩榮指出,在《莊子.知北遊》裡有一段,東郭子問莊子「道在哪裡」,莊子回「無所不在」;東郭子堅持要他說清楚,莊子只好回4個答案,在螞蟻身上、在雜草上、在瓦壁上、在排泄物上,這回東郭子不敢再問了,因為莊子的回答越來越不堪。

但這段話就被李約瑟所引用,傅佩榮說,「一般人都覺得屎尿很髒很臭,但科學精神並沒有髒臭問題,人們要健康檢查就是從排泄物得知健康情況,也就是實事求是。」

傅佩榮精通中西哲學思想,擅長用「白話文」、解說艱深難解的哲學思想,更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逗得台下的學生歡笑聲不斷,甚至下了課還有學生感覺意猶未盡,爭相圍繞著傅老師想要多聊一些。

三校組成台大系統,台師大、台科大生也跨校選課

事實上,「人文與科技的對話」這堂課程不只有哲學領域,講題內容涵蓋資通訊、傳播、生態環保、生技、音樂藝術以及天文物理等領域,同時邀請各領域研究或發展的傑出人士,像是本學期邀情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鳯、前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捷安特品牌創始人羅祥安、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等專家擔任講者。

這堂課是由台大國際長袁孝維、台大副校長羅清華、台大教務長丁詩同三人共同合授;透過「台灣大學系統」開放台大、台師大與台科大三校學生選課,因此不只吸引台大生報名上課,包括外校的台師大、台科大學生也部分特地跨校前來上課。

授課教師之一的袁孝維指出,這堂課程已是步入第二學期,光是第一學期就有300多位學生選課,可能學生們互相口耳相傳,第二學期開放初選第一階段時的報名人數曾一度來到將近1500人,但後來經過篩選,最終學生人數則控制在接近900人,採取實體上課、遠距線上直播方式並行。

「現在知識取得太容易了,只要Google都可以知道。」袁孝維說,通識課程應該是要誘發學生思考、提出問題,而不是告訴他們知識,另外,人文與科技本身並沒有對錯,也許兩個不同的講者會有不同的觀點,學生有的認同、有的可能不認同,學生都可以自主判斷,並沒有絕對的答案。

從選課系統的課程大綱看中這堂課的台大圖書資訊系一年級吳同學指出,因為自己對於科技領域有興趣,加上看到課程大綱有許多不同領域的講師名單,「既然現在是要求跨領域學習的時代,我覺得我應該也要多了解其他方面議題,上了幾堂課之後發覺比較強調思考,跟其他選修課程強調專業知識不太一樣。」

「人文與科技的對話」課程從今年初開設以來,獲得學生大推,至今已有將近900位選修。(攝影/趙世勳)

陳慧遊紀念吳清友捐助講座

其實,這堂通識講座是由秋雨創新董事長陳慧遊商請和德昌公司,以專款專項提供給台大系統開設,主要是為了紀念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生前對於企業的誠信經營、提升文化品質的理念精神及使命感。

畢業於台大動物科學系的陳慧遊,與吳清友兩人交情深篤、情同兄弟般。陳慧遊友人指出,陳慧遊一向急公好義,個性慈悲,特別鍾愛古典音樂、書法、閱讀等藝術人文,但吳清友不幸在2017年辭世,陳慧遊為了感念這位文化界的兄長,因此主動提議選在自己的母校設立「吳清友人文與科技講座」。

而促成這樁企業贊助校園講座美事的主要牽線人,是台綜院董事長黃輝珍。事實上黃輝珍與台大校方已有多年的互動關係,也與前台大校長楊泮池、前副校長張慶瑞熟識多年,因此陳慧遊找了黃輝珍一同與校方聯繫,經過半年的前期籌備,成立了這堂講座課程。

黃輝珍居中牽線,科技、人文激盪的饗宴

據了解,原本捐助方陳慧遊只預期大約150名的學生前來修課,但沒想到第一學期衝到300多人、第二學期更逼近900人,讓陳慧遊大感意外,非常高興學弟妹們的熱烈報名。

至於為什麼是以人文與科技作為主題?牽線人黃輝珍說,科技進步已是人類在21世紀最重要的主題,科技正在以驚人速度改變人們生活,但若科技脫離了人的主體就難以發展,甚至可能成為破壞人類的角色,他舉例,就像是人類發展出核子武器,若是管理不當,很可能會毀滅掉人類,科技不能變成怪獸,因此科技終究要回歸到人文主體,讓科技不至於失控。

袁孝維則補充,當時討論人文與科技方向時大家都有默契,認為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更重要的是,現今科技日新月異,不管是社科院、文學院的學生都應該要了解科技發展;但是相反地,科技也始於人性,不希望科技只是冷冰冰的技術,這也是為什麼理工學院的學生也應該要具有人文素養,希望這堂課透過跨領域的講者觸發學生不同領域的思考。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