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幾個星期以來,最受國際關注的政治情勢,莫過於烏克蘭與俄國之間的緊張關係。
各方對於俄國與烏克蘭之間的緊張衝突發展有諸多不同角度的分析與揣測,但大多是聚焦在俄國究竟會不會入侵烏克蘭。俄國有多個可以入侵烏克蘭的理由,不論是基於烏克蘭可能加入北約對俄國防禦縱深的威脅,或是對於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的領土覬覦,都足以構成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誘因。
但是,面對俄國對烏克蘭擺出的入侵架勢,另一個要思考的角度是:俄國在什麼樣的條件與狀況下會放棄入侵烏克蘭。
烏克蘭能像古巴危機平安落幕
首先必須要思考的是,普丁對於入侵烏克蘭這件事,心中揣度各種維度的報酬(pay off)以及最佳可替代選項(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 BATNA)可能是什麼。
回顧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當時甘迺迪與赫魯雪夫之間的折衝也是基於這個架構,最終才能讓戰爭邊緣的古巴危機得以順利化解。當年在美蘇極度對峙的冷戰時期這樣的危機都得以平安落幕,現在的烏克蘭危機更沒有不能解決的道理。
顯而易見的,對俄國而言,一個加入北約陣營的烏克蘭確實是非常大的威脅。而普丁可能可以接受的底線,在於烏克蘭加入北約但是北約各國不常態性駐兵,也就是北約對於烏克蘭是一個基於共同防禦的協防架構。
「帝國墳場」不只出現在阿富汗
這個可替代選項,其實是可以滿足各方的現況要求的。
首先,美國自從川普政府時代所啟動的縮減海外常駐盟國兵力政策,拜登政府依然延續執行。對美國而言,讓各盟國逐漸升高對區域防衛及和平維護的承擔,已然是既定的政策。也就是北約當中的歐盟各國,以及甫退出歐盟的英國,都必須承擔對歐陸區域和平維持更大的責任。
截至目前為止,烏克蘭危機的發展確實是朝這個方向進行。最積極協防烏克蘭的英國,正在烏克蘭危機當中企圖重建「歐陸話事人」的領導地位,也是延續英國百年來在黑海克里米亞外交舞台的角色。
而歐盟各國對烏克蘭的協助,現階段也以武器支援及退役人員技術協助烏克蘭為主,看來也是間接的釋放「防禦性同盟關係」的訊息給莫斯科,期望能讓莫斯科方面降低北約在烏克蘭境內駐軍的疑慮。
而烏克蘭本身,儘管先前烏克蘭政局在親歐親俄之間有著內部不同政治勢力的立場衝突,但自俄國增兵俄烏邊境以來,烏克蘭全民皆兵的防衛決心不斷升高,更藉著不同的媒體管道釋出西方各國退役軍事人員指導訓練烏克蘭現役及備役人員使用各項援助武器的畫面。
這除了墊高俄國的入侵成本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醒俄國,一旦入侵烏克蘭,雖然藉著壓倒性的軍事優勢可能取得第一擊的軍事成果,但是一旦烏克蘭的局勢阿富汗化,不論是軍事政治或是財政經濟上都將會是俄羅斯再一次的夢靨。
台灣可能受「連動」但不是下一個烏克蘭
所以,很顯然的,在給定的最佳可替代選項之下,剩下的就是各方如何趨近這個選項與建立可信承諾的交易問題。
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周,俄羅斯應該會不斷的升高對烏克蘭邊境的施壓,以增加在這個交易的籌碼。而歐盟各國除了以武器及技術增援烏克蘭之外,包括重度依賴烏克蘭天然氣的德國,如何同時對俄國及烏克蘭展現一個防禦性北約的可信承諾,以及一旦俄國入侵烏克蘭將會蒙受的歐盟經濟制裁,就會是未來這段時間歐盟的主要工作。
而美國在烏克蘭危機所企求的,就是驗證自阿富汗撤軍以來的新階段美國全球戰略布局:亦即非攸關美國核心利益的區域衝突,就回歸該區域的盟國及協防組織扮演主導角色。這是美國在務實的面對無法再承擔全球霸主角色的現實狀況下,在未來十年、二十年所必須要的戰略架構轉變。
當然,現實的多方國際現實是動態詭譎的,以簡馭繁固然是綜觀全局的必要基礎,但過分的化約或類比也可能忽略了動態的條件改變對整個局勢的影響。
俄國面對這樣的烏克蘭危機,如果最終覺得在這回合的衝突討不到便宜,還是可能在俄中關係上加溫,把整個烏克蘭衝突的格局放大到西太平洋的區域安全問題。藉著另創更大的新賽局來解子賽局困境,這才是台海問題可能與烏克蘭連動的途徑,而非單純的化約成烏克蘭與台灣的類比。
2022年,這會是下一個牽動全球局勢的關鍵點,也是考驗全球各政治領導人智慧的關鍵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