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在召開「七大工業國」(G7)領袖峰會,《衛報》報導,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利用這個機會,高調向俄羅斯頂尖人才招手。
「給那些對普丁暴力行為感到不安的俄羅斯科學家和研究人員,還有那些覺得待在俄羅斯不再安全的人,你們盡管申請英國簽證,在一個重視開放、自由和對知識追求的國家工作」強生說,不過他並未提及英國是否會對俄公民放寬簽證規定。
根據協助俄羅斯人移民的NGO「OK Russians」統計,3月中至少已有30萬名公民離開俄羅斯,其中三分之一是資訊科技(IT)從業人士。
25-35歲青年佔近5成、三分之一是IT工作者
聯合國資料指出,俄烏戰爭已迫使1200萬名烏克蘭人離開家園,其中約有500多萬人逃至鄰國。但不只是烏克蘭人,至少30萬名俄羅斯公民也做出相同的選擇。
俄羅斯共有1.45億人口,30萬只是滄海一粟,然而出走的這群人正是該國最年輕、最具生產力且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西方制裁加上人才外流,恐使俄羅斯經濟雪上加霜。
根據OK Russians的調查,出走者中25-35歲年輕人的比例高達47%,三分之二的人還沒有子女。
關於職業,OK Russians發現IT從業人員約佔三分之一。俄羅斯產業遊說集團「俄羅斯電子通訊協會」(Russian Association for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曾於國會作證,指該產業3月已流失5-7萬人,這波出走潮4月恐增至10萬人,合計約佔該產業整體勞動力1-2成。
OK Russians表示,出走者中還有三分之一是專業經理人,另外三分之一則相當多元,由律師、學者、心理學家、記者、設計師、NGO工作者、部落客等組成。
俄人「用腳明志」不當普丁戰爭共犯
儘管戰事不是在俄羅斯領土開打,OK Russians指出對出走者而言,離開母國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決定,而更像是「緊急疏散」,許多人之前就考慮過移民,而俄烏戰爭成為迫使他們採取行動的最後一根稻草。
出走決定是受衝動驅使,而選擇目的地的首要條件是「立刻就能前往的國家」──畢竟戰爭一開打,多國便中止與俄羅斯通航、撤銷免簽規定,而許多俄羅斯人的外國簽證在疫情期間已經過期。
因此最受出走者青睞的國家,是俄羅斯人仍能免簽入境的喬治亞、亞美尼亞和土耳其,有三分之一的人前往這三國。
而他們離開的六大理由,包括「用腳明志」,不願透過繳稅或服兵役成為俄烏戰爭的幫兇;擔心遭到政治迫害,在國內軍國主義、愛國主義氛圍下擔憂自己人身安全;失業或有其他工作困難;提升生活品質;國內缺乏未來性;對政治現狀感到無力。
有朝一日,出走者是否會返回俄羅斯?大部分人並不樂觀。OK Russians指出,僅12%的人認為這只是短期遷居,82%認為這是長久甚至永久移民。
美國、德國歡迎俄羅斯理工人才
俄羅斯人才流失危機之嚴峻,該國環境記者Angelina Davydova告訴歐洲新聞台(Euronews),「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不只摧毀了一個國家,而是兩個」。
而歐美國家摩拳擦掌,亟欲利用這項歷史機遇,延攬優秀俄羅斯人才至自家麾下。
4月底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提議放寬對受過高等教育之俄羅斯公民的簽證申請。拜登政府要求國會修改《移民與國籍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讓擁有科學、科技、工程或數學(STEM)碩博士學位的俄羅斯公民,可在尚未受美國雇主雇用的情況下申請工作簽。若國會成功修法,這條款相可維持4年。
德國作為最多俄羅斯人(23.5萬人)定居的歐盟國家,5月底德國也宣布以個案評估方式,對具有資通訊科技專長的俄羅斯人放寬簽證申請,但前提是該人受雇於德國企業,年薪至少達4萬3992歐元(約新台幣138萬元)。這項措施將實行至9月30日。
另一方面,克里姆林宮(Kremlin)雖樂見異議人士離境,但想留住科技業等專業人士。3月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准許科技業工作者免受兵役徵召,也給予他們減稅(至2024年免繳所得稅)、低息貸款、優惠抵押貸款等優惠措施。
小國憂普丁又拿「保護僑民」當開戰藉口
美國、德國張開雙手擁抱俄羅斯高階人才,然而一些國家警告伴隨該國IT人員而來的恐怕不只是優質人力資源,還有國安隱憂。他們擔心,這些人可能會從事間諜活動,或者以海外為據點進行網路攻擊。
《美聯社》報導,立陶宛尤其抱持戒心。立陶宛經濟暨創新部部長一名顧問表示,他們不接受俄羅斯企業或新創公司遷至該國營運,2月24日起也暫停了所有俄方對創業簽證的申請。
立陶宛安全事務專家勞里納維丘斯(Marius Laurinavičius)示警,俄羅斯IT產業與安全服務密切相關,如果沒有極其強大的審查機制,就有「進口」俄羅斯犯罪機制至國內的風險。
此外,飽受俄羅斯威脅的小國也感受到俄羅斯人大量流入帶來的壓力。例如2008年喬治亞才遭俄羅斯侵略,該國民眾擔憂大量俄人在此定居,將為普丁製造「保護俄籍僑民」的出兵藉口,如同這次俄烏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