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小農》如何在淨零賽局中成為贏家?農業碳淨零的危機與機遇

努力小農

麥肯錫諮詢公司最近發布了一份報告,《加速邁向淨零:綠色企業建構的機遇(Accelerating toward net zero: The green business building opportunity)》。

在這份麥肯錫報告中發現,與當前水準相比,到2050年達到淨零可能需要將有形資產的資本支出增加60%。到2050年,每年所需的投資總額為9.2兆美元,其中每年6.5兆美元將用於低排放資產和支持性基礎設施。

麥肯鍚分析還表明,到2030年,對淨零產品的不斷增長的需求可能會在11個「價值池(value pool)」中產生超過 12 兆美元的年銷售額,包括運輸(每年2.3兆至2.7兆美元)、電力(1.0兆至1.5兆美元)和氫(6500億至8500 億美元),農業(0.55兆至1.2兆美元)位居中間。全球經濟的這種轉變可以為氣候技術和解決方案創造巨大的增長潛力。

11個高潛能產業在2030年之前將每年增加12兆美元的收入。(圖片來源/資料來源麥肯錫諮詢公司)

反觀台灣輿論,大多對於全球淨零運動抱持著被動、應付、怕加稅的心態,只想到2025歐盟要課徵邊境碳關稅,會影響台灣產業多少的GDP,而沒有思考台灣未來在這場淨零的賽局中,如何成為贏的一方。

在這波工業電價上漲15%,遠東集團徐旭東講了一句經典的話:「電價一下跳漲15%,這麼用力不太習慣,調整溫柔一點比較好」。

低工業電價只會讓台灣掉進碳洩漏的陷阱

減碳是全球的事,全球政府、企業誰會對台灣溫柔呢?任何國家、企業都會利用這個機會汰弱扶強,如果政府用全民的電費去補貼大企業,台灣產業長期享受這種補貼政策的「溫柔鄉」,遲早要被其他國家看破手腳,這恐怕會掉入「碳洩漏的陷阱」中,國際大廠必然會拋棄台灣,以免招來「碳洩漏」的惡名,而遭到消費者抵制,甚至貿易制裁。

最近美國商務部將台灣列入18個違反制裁俄羅斯的國家之一,因為台灣和中國等其他17個國家貪便宜去買俄羅斯的石油、煤,這也引起台灣由醫界組成的的反空污團體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抗到台中港議進口俄羅斯的煤。

而台灣在今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鳥克蘭,台灣外交部在25日即率先宣布對俄羅斯實施經制裁,言猶在耳,但國際政治、商業是現實的,台灣對烏克蘭尚且如此,其他國家對台灣會「溫柔一點」嗎?

未來台灣不減碳,還只想用低價取得市場份額,成天想買低價的煤(劣質煤)、天然氣、石油,把小小一個島的碳排放量撐得飽飽的,必然會被其他競爭者用「碳洩漏」的理由要求制裁或增加關稅或碳稅。

所謂碳洩漏,即某國或某企業聲稱減碳,其實是把高碳的制程轉移到其他國家或企業,藉此美化自己的減碳績效,但在目前的碳計量準則,除了自己之外,還要把上、下游的碳排放計算到自己頭上,如果只掃門前雪的減碳,是不會被接受的。

我們推動「小農種碳」即借淨零的東風,由下而上,推動真實、透明、參與式的減碳淨零運動。真實、透明、參與也正是國際減碳認證的最基本要件,因為過去的碳交易犯罪層出不窮,而且涉及層次極高,而碳交易是全球減碳的必備工具,以平衡南北差距,所以碳交易的規章制度越來越完整、嚴格,從事者必須透明揭露減碳的地點、標的、過程,以保守的估計、統計算出減碳的額度,做到確實的減碳。

在開完小農種碳的「利益相關者諮詢會議」後,必須納入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意見,按照方法學的規定一步步計算「基準線」(在開始種碳專案前的情境)碳排放量,先要檢測土壤中的有機質的量,然後選擇方法,例如減少犁田對土壤的擾動,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共生良好,維持土壤健康,是最重要的專案工作。每一年要檢測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如果增加,才能獲得減碳(土壤封存碳)的額度。

同時,在農業減碳中規定,種碳的小農不得因進行種碳專案而減少產量或產值,這是因為怕有些人為了減碳而減產,造成糧食危機。這一點在台灣比較不會發生,因為每個小農的面積小,能夠累積的減碳額度不多,一公頃一噸已經是很好的績效,一年大約也只能收到10美元的回報,不足以發生重大的影響,若是在其他國家,動輒數百上千公頃,為種碳而減產,就可能產生弊端。

減碳一點不溫柔

今年6月以來,荷蘭農民集結大規模抗議政府的氮減排計劃,7月7日警方甚至對示威者開槍,逮捕了19名示威者,雖然政府、議員認為70%的氮排放源自1%經濟產值的集約式畜牧業,而荷蘭畜牧業聞名全球,是僅次於美國、法國的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而減碳會使家禽產量減半。

想想荷蘭對自家農民都可以如此「凶狠」,可能會對台灣高碳排的產品「溫柔一點」嗎?

與其被迫改變,不如主動改變,讓改變成為自己的競爭力,台灣和荷蘭一樣地狹人稠,但他們的農業是出口導向,向全世界出口,乳製品、啤酒、可可的出口金額全球第一,相信大家對源自荷蘭的聯合利華(現公司設在英國倫敦)、海尼根都不陌生。

台灣的農業的糧食自給率,在加入WTO後,大幅降低,農地也大量流失,同時也是國家安全問題,在熱量供應方面,尚不足30%,外銷的量也十分有限,銷售也囿於鄰近地區,經常授人於柄、受制於人。

我們的配額、勝場在哪裡?

我相信「小農種碳」的碳交易短期利益是極其有限的,但是在長期來看則是非常重要,如何進入國際化,重新建立小農的自信心、自尊心,以及尋找土地、土壤在淨零新時代的意義,將這些利害得失進行明確可靠的量化分析,獲得國際認可,才有意義與實質利益。

想一想,未來到2030年,全球每年0.5-1.2兆美元的「價值池」中,台灣的配額、勝場在哪裡?我相信,增加台灣糧食自給率是首要任務,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容易進入農業,要達到這目標,則是提供合理價格的土地,不論租用、購買都需要長期、穩定的土地使用權,否則短線3、5年的期限,是無法長期開展農業的。

種碳計劃一個合約期就是10年,這對很多小農是難以想像的,沒有地的青農不知道明年還會不會務農,有地的老農則在擔心家裡沒有人接班,明年做不做得下去都是問題;再加上各種土地炒作,包括綠能種電,不斷的引誘土地持有者放棄農地農用,這也是人心常情。

此外則是良好的農技、農業資材的傳授與普及,大多數的小農都是這邊學一點,那邊學一點,東拚西湊,在不斷嘗試錯誤的挫折中匐伏前進,也很容易放棄。他們一般找不到良好的農技、農業資材的資源,也無驗證效果的管道,經常是聽到哪個機器、哪個藥好用,就用了,結果只是被銷售人員欺騙。在台灣要找到良好的農業資材,不是買不到,就是很貴,要自己製作,品質也難以穩定。

小農時時刻刻要兼顧的事太多,難以專精於種植本業上,再加上種得出來還有銷路、售價問題,更是痛苦。

以色列的他山之石

1994年參觀以色列的合作集體農場,將各種支援性的工作,如水源、包含了肥料的滴灌系統,整地,這些共通的作業,都由專業人員負責,有點像台灣的代耕業,只是更有組織、系統,以及專業指導。

當年十分驚訝在舉目都是黃沙遍野,極度乾燥的以色列,蔬果、鮮花竟然該國最大的出口產品,在水資源保護、管理、利用上更是驚人,後來我接待以色列內政部官員Bill Clark來台訪問,他看到台灣家家戶戶屋頂上的水塔非常吃驚,他問我,這樣要費多少電?各家水塔的水質如何保障?這個問題至今我也無言以對。

不論未來再怎麼元宇宙,再怎麼區塊鏈,再怎麼人工智慧,最後,一日三餐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健康快樂,不論是為吃而活,或是為活而吃,食物仍是大多數人的「終極人生目標」。既然無法避免的,為何不好好面對,更正面的去迎接挑戰,參加國際農業的減碳、碳交易只是很小的一步,卻是重要的一步。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