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Hereafter」如果是副詞,是以後的意思,如果是名詞,則是「身後」之意。
前中研院院長、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最近在媒體訪談上批露,他曾建議蔡英文總統關於氣候變遷與能源議題,蔡英文回答,2024年以後(hereafter)是下一代人(hereafter)的事了。
民主政治,每次選舉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第一任4年,就準備下一任4年,頂多8年就要走人,人在政在,人去政息,然而對於長遠的政策、目標,對民選的國家領導人而言,是「夏蟲語冰」嗎?
2025非核家園、綠能20%配比政策,註定跳票,這是2024 hereafter的事;回顧這個政策的形成,皆無法找到量化的研究、討論、公聽或是聽證,集思廣益釐清政策目標的可行性、可靠度,以及失效分析評估和應變計劃。
到了《2050國家淨零路徑圖》亦復如此,洋洋灑灑寫「『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就能源、產業、生活轉型政策預期增長的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落實淨零轉型目標。」,細看其「總說明」,82頁,多是名詞、形容詞、副詞,和數字,但是數字缺乏來源、計算方式、同儕審查,以及公開透明公民參與機制。時間期程決策如何做的?也是一個問號。
向下沈淪,系統性的必然,不是某黨的專利
更重要的是「責任政治」,如果做不到,誰要負責?課責度?在台灣,只要沒有罰責的法令一概是具文,如《行政程序法》、《政府資訊公開法》,因為沒有罰責,所以公務員就「依法不行政」、「不依法行政」,也沒有任何行政、政治、法律、利益迴避的責任。
李遠哲所謂民進黨執政後向下沈淪、貪腐,並非民進黨的專利,因為台灣的政治倫理、官僚法制是「依法不存在」的,任何人執政都會如此,這是系統造成,並非某人、某黨所為。因為在法制上架空了應有的監督、制衡的機制。而這現象充斥各行各業,所以會發生學位論文抄襲問題,也是在相同架構中形成的。
台灣的能源政策,就是「凍漲」,這種「拍腦袋就拍板」的決策,只是把問題向後拖延,並非解決問題,把灰塵、垃圾掃到地毯下蓋著,等到hereafter下一任無法掩蓋時,問題的火山就爆發了。
我們在進行小農種碳計劃時,一年才減碳幾百噸,除了要採用適合的「方法學(methodology)」外,必須考慮未來10年期間的風險評估、應變計劃,減碳額度,以及永續發展指標的量化目標;此外,減碳專案的「額外性(additionality)」和「碳洩露(carbon leak)」的問題必須排除,才能獲得有效的減碳額度。
重術而無道的SOP
最近因為颱風外圍環流豪雨,「SOP(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這三個英文字母「又」變得很流行,台灣人總是把「SOP」、「做一個xx動作」掛在嘴上,再加上一些英文縮寫,就十分「高大上」。
在減碳方面也是,我在不同的場合都會碰到許多人認真討論如何建立「方法學」,好似有了「方法學」,減碳就成功了,因為很多人認為「方法學是減碳的SOP」,有了SOP問題就解 決了,但是大家忽略了如何建立SOP,以及在SOP上的戰略(Strategy)原則、戰術(Tactics)目標,空有SOP,就像只有輪子的車,不知道要開往何處,也不能載人、載貨。
國際減碳認證是架構在一套正在迅速發展的路上,依據2015年UNFCCC《巴黎公約》戰略目標是不讓氣溫上升攝氏1.5度,以免到無法挽回的全球災難地步(依照政府間氣候變科專門委員會的科研報告結論),各國要訂定自己的戰略目標,如2050淨零;此外還要符合2015年發布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17項目標、169項子目標,和232項指標,在每個減碳專案都要對照除了SDG 13氣候行動外,還有其他的目標,以避免偏重減碳而危害其他社會正義的風險。
以上這些國際公約、標準、準則、方法學,都是經過反覆公開討論、修正,幾乎年年改,而且民間非政府組織扮演重要的角色。
小農種碳,雖小道亦有可觀
小農種碳雖小道,亦有可觀,我們和每位小農或是與同行討論專案內容,都要做到透明公開(transparncy),和包容性(inclusiveness),除了要恪守國際和國內法規外,任何利害相關者都可以意見,都要納入考慮,即使很多與減碳專案無關,如政府補助事項,我們也必須記錄,並說明與本案的範籌無關。
我們一年幾百噸減排的小小專案,除了必要的SDG 13氣候行動減碳量外,經過分析,也符合SDG 4 有品質的教育,提供小農們減碳和增加土壤有機碳的知識與實踐應用,這樣他們可以種出有品質、高產量的糧食,滿足SDG 8 良好工作和經濟成長的目標,也可以解輕糧食自己率過低問題,符合SDG 2消除飢餓目標,這些都可以體現在增加土壤有機碳這項專案中。
這些並非憑空臆測的,而是要有具體的證據、事實來證明專案的估計,同時還要有「監督測量計劃(Monitoring Plan)」,每年驗證機構都要查驗每項指標達成的真正數值,才能確認減碳額度。這些都必須呈現在英文報告中,每年驗證核查,在網上公告周知。
這是一個高度系統整合(System Intigration,SI)的系統,而非某個SOP可以支撐的事,如果缺乏系統性的認知,只是揚湯止沸,無法解決問題,沒有事實、數據作為決策基礎,減碳淨零之路只會淪於盲人瞎馬,或是父子騎驢的冏境,哪裡也去不了,唯一的路就是無限的向下沈淪。
全球變遷問題不是一代人的問題,因為除了地球本身就會冷暖週期變化外,人為的加速劇烈化成因於200多年前工業革命使用內燃機,和大量開發化石燃料,導致碳氮溫室氣體來不及自然光合作用循環,而產生的持續加速累積的惡性循環。今天即使我們不多排放1公克的二氧化碳,也要上百年的時間,才能逐漸「消化」掉過去200多年排放的溫室氣體。
1972年斯德哥爾摩會議,提出了「人類環境宣言」,1987年出版前挪威總理布倫特蘭(女性)主持的《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到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簽訂包含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森林原則,生物多樣化公約、21世紀議程等四項全球環境公約,轉眼50年,對地球46億年而言,只有億分之一而已;所以這不可能是一任總統的事,也不只是我們一代人的事,而是我們「共同的身後(Oure Common Hereafter)」。
我們從小農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在地球演變過程中,曾經有一群小農一起努力過,封存了幾千噸的碳在土壤中,留給後人一點機會。
請支持台灣在地小農 -- 努力小農
真實.透明.可追溯的(true, transparent, traceable)農產品生命週期App
2022年10月努力小農2.0版發布,新增加「小農種碳」和其他農法認證的記錄模式,這也是目前全世界第一個為小農進行國際減碳認證的資訊平台。
消費者:想找真實認真工作的小農,請加入努力小農會員
小農:只要一分鐘,就可以完成一次生產日記的紀錄
努力小農App,由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倡議,天地和氣有限公司出品,是一款免費提供小農和消費者使用的手機應用程式,旨在讓小農有一個方便、容易記錄生產歷程的手機App,自行訂價、上架、銷售;消費者也可以輕鬆找到小農,觀察他們的工作紀錄,並直接向小農購買,或成為朋友。平台上的小農都經過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工作人員或義工的專程拜訪,確認無誤,杜絕虚假不實。
目前倡議「小農種碳」,依照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清潔發展機制和國際減碳認證機構的方法學,幫助小農進行農業減碳,並進行國際自願性減碳認證和碳信用的交易。
歡迎下載努力小農App,並登入註冊,支持在地小農
歡迎您也加入努力小農的行動,請下載並註冊「努力小農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