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擬放寬清零》10月外資出逃達76億美元 專家建議「減持中國資產」認賠不殺出

中國議題

本文作者為:

莫約(Dambisa Moyo),經濟學家、《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著有《贏者全拿:中國的資源競逐及其全球意義》(Winner Take All: China's Race for Resources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World)

前情提要:

後疫情時代各國力拼經濟復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大鞏固權力後重返G20、APEC國際舞台,中國國務院提出「二十條」通知似要鬆綁清零政策,日本、澳洲等國企業期待雙邊經貿關係將再回暖。然而,外商和中國市場「你儂我儂、你好我好」的時代真的回得去嗎?

由於美中競爭升溫且對中國經濟愈感擔憂,西方企業開始重新評估他們在中國的營運狀況,而它們確實也該這麼做。有鑑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經濟政策和地緣政治意圖充滿不確定性,投資者和企業領導人或許是該考慮降低他們對中國資產和市場的曝險了

綜觀過去一年發生的事,尤其是習近平頑固地拒絕放鬆嚴格的清零政策,並展開中國過去前所未見的第三次國家主席任期,已經嚇到全球投資人。習的「共同富裕」目標欲將富裕階層的財富重新分配給窮人,並箝制國內新興企業菁英,同樣被視為傷害經濟活動的「反商」舉措。

10月外資出逃中國達76億美元

作為其「共同富裕」倡議的一部份,習近平誓言當局將「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有這種發言,也難怪中國股市去(2021)年下跌了約20%中國的政策導致大量資本外流、投資者加速賣出手頭的中國股票。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10月中國股市資金外流高達76億美元,債券市場的外流金額也達12億美元

當然,投資者對經濟趨勢和政治發展的反應取決於他們的投資組合、分散風險需求、風險偏好和投資期限。不過謹慎的投資者和企業領袖會利用這個機會評估其投資組合的風險,然後考慮該對他們的中國布局採取何種行動。

美中鴻溝愈形加深、去全球化趨勢愈來愈明顯,顯然翻轉了跨國企業的經營方式,特別是公司必須重新思考如何獲得融資、跨境雇傭、分配資本、集中採購和打造韌性供應鏈。

減持中國資產,認賠但不殺出

想重新評估自己中國曝險的投資者能怎麼做?售出自己所有中國資產是一種方法,直接把曝險降為零。然而無論是減持公開交易的中國股票或私人股權投資,降低中國曝險恐怕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調整持股可能同樣複雜,畢竟賣家必須在已經相當具有挑戰性的股市裡尋找買家。

尤有甚者,希望脫手中國持股的投資者還得考慮這對他們稅務、智慧財產權、移轉訂價和其他許多套牢成本的影響。而長期看好中國的企業投資人必須接受當中國經濟成長開始回彈,他們在那裡恐怕沒有任何投資組合這種可能性。

或者,投資者也可以接受沉沒成本,降低他們投資的帳面價值,然後保留一些對中投資項目。實際上這就是承認之前那些投資無法回收,同時推遲展開新投資項目。

股票投資的沉沒成本是按市值計算損失,所以投資者也能選擇繼續持股,靜候反彈。在中國擁有工廠的企業同樣能降低自身帳面資產價值,不過不是將之全數一筆勾消,而是在不增加輸出或挹注新投資的情況下持續經營,在中國經濟終於開始恢復時擁有一個立足點

企業也能反其道而行「對中加碼」,但是...

另一個選擇是加碼。投資人不僅維持其現行中國曝險,甚至利用低估值和市場疲弱去鞏固他們在中國的山頭。但即便如此全球投資者也足夠聰明,懂得重新調整他們的投資策略,例如增加一名當地夥伴以盡量消弭徵收風險。

然而,決定留在中國並增加投資的企業可能會被迫接受「圍欄政策」(ring-fencing,又稱分隔措施)。這恐怕會讓財務申報變得複雜並增加監管負擔,尤其是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區域地緣政治巴爾幹化的情境下。

最後,無論如何,打定主意要投資中國的投資人和企業必須以創新方式在中國──還有「跟」中國──做生意。他們得重新評估新中國金融機構的治理和董事會監督結構,它們可能只在中國股市交易。

無論西方投資者做出何種選擇,他們現在在中國面對的是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十幾年的經濟情勢。這樣的轉變反映中國國內政治變遷,像是習近平的鐵腕統治,同時也證明一個新地緣政治秩序已經誕生,美中正在其上進行經濟、科技和軍事競爭。在一個快速去全球化的世界,投資者必須謹慎考慮他們的下一步。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是由《信傳媒》洪培英編譯。

本文特別感謝元大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冠名贊助。

社群評論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