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
哈斯(Jörg Haas),德國綠黨智庫「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 Heinrich Böll Foundation)國際政治主管
綠氫正夯。11月在埃及舉行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COP27),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宣布德國將為開發綠氫市場投資超過40億歐元。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政府將「乾淨」氫氣納入《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的核心內容,為再生能源提供補貼。中國也大舉投資電解技術,甚至到了一些分析師擔心他會壟斷市場的地步,正如他掌控太陽能光電板的製造。就連澳洲礦業巨擘FMG集團(Fortescue Metals Group)也在綠氫上押寶,賭它將成為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
當一項技術被「吹」到如此程度,許多環保人士開始變得緊張:所謂「乾淨氫氣」是否只是為「藍色」和「粉紅」氫氣(分別指由天然氣和核能產生的氫氣)「漂綠」(greenwash)的一種手段?這是否只是秀出一種神奇新科技,在各國中上階層應該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時,試圖為太空旅遊和極音速飛行等過度浪費行為解套?或者,這是否是「採掘主義」(extractivism)的下一階段,以應對氣候變遷的名義侵占低收入民眾的土地和水源?
如果要簡單回答上述問題,答案是肯定的,然而這樣的前景並非無法避免,也不是故事的全部。如果我們採取的方式不對,綠氫這個夢想確實很有可能變成一場噩夢。儘管如此,綠氫仍是全球經濟從破壞氣候的化石燃料,過渡至依靠百分之百再生能源的永續模式時不可或缺的基石。這種模稜兩可或許令人難以接受,但阻止氣候災難已經相當迫切,我們不得不接受這種模糊
氫氣將為全球提供2-3成能源
有鑑於氫氣有諸多潛在應用方式,一些知名專家預估到了21世紀中葉,氫氣可為全球消耗的能源提供20-30%動力。這並不一定使氫氣成為效率最高的選擇,例如,電池(electric batteries)為汽車和卡車供應的動力,每公里所需的再生千瓦時遠少於氫燃料電池(hydrogen fuel cells)或電動燃料(e-fuels)。要替換燃氣鍋爐,使用熱泵同樣比氫氣鍋爐更有效率;我們也該考慮以其他有機物質取代氮肥。
然而從經濟上是否可行這個角度而言,有些關鍵產業幾乎無法找到綠氫及其衍生物以外的零碳排替代品,包括長途運輸、航空、化學及煉鋼等等。儘管不乏炒作,許多產業確實需要大量乾淨氫氣以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這個目標。這項挑戰的規模何等龐大?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創辦人李布萊希(Michael Liebreich)最近估算,乾淨氫氣光是取代今日由化石燃料產生的「骯髒」氫氣,就需要目前全球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產能的143%。
南方幾個國家擁有世界級太陽能和風能潛力,能以非常低的成本生產綠氫。一些國家,像是非洲西南部的納米比亞,已就這一競爭優勢制定工業發展戰略。但是,綠氫及其衍生物的國際貿易如何成為一條邁向繁榮的道路?發展中國家如何才能避免「綠色採掘主義」陷阱,確保貿易能以公平且永續的方式進行?
針對這些問題,在智利、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南非、摩洛哥和突尼西亞都曾進行一系列詳盡研究和諮詢。德國綠黨智庫「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 Heinrich Böll Foundation)和基督教慈善團體「世界麵包組織」(Bread for the World)一份新報告綜合了各研究的發現,並強調絕對不能造成傷害的重要性。
「公平貿易綠氫」有望弭平全球南北差距
為了防止綠氫夢想變成噩夢一場,我們必須在發展該產業時進行地域規劃,制定明確標準和政策,保護本地社區的事先知情同意權。為了實現後化石時代的發展承諾,促進永續經濟,政府必須制定宏遠但現實的產業戰略,讓它們能融入永續發展及能源轉型的系統中。此外,我們必須考慮如何使用氫氣,而不僅是誰能出得起錢。
這一切都不會自然而然發生,實現永續未來是一種「政治選擇」,需要領導和合作。有好幾個國家能幫助落實公平且永續的綠氫貿易,例如納米比亞、智利、哥倫比亞還有在現任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領導下的巴西,他們都有合適的政治條件,能在生產綠氫和設置有力的環境、社會標準之間取得平衡。隨時推移,阿根廷和南非也能加入這個名單成為綠氫生產國。
德國作為綠氫的潛在主要進口國和消費國,也需要制定有力的環境和社會標準好和生產國建立夥伴關係。在進步主義政府領導下,我們預期和德國長期合作的國家不僅是資源供應者,更是與德國一起前往永續包容繁榮之路的同行夥伴。
因此,德國和其他能源進口國必須支持出口國致力將綠氫創造的價值投入當地。如此一來,新興綠氫國際貿易將能成為全球南北半球「新平等貿易關係」的先驅。這樣的未來值得我們奮力爭取,而再生能源將是邁向它的關鍵。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