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業接班模式百百種,最常見的就屬內部基層歷練開始,但很少見第二代接班是把爸爸的事業併購轉型。
六年級前段班的全宇生技控股董事長彭士豪,在台灣出生,學的是電機工程,原本的出路應該是接手父親在馬來西亞木材加工生意,但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讓他的接班之路有了不同的選擇。
「其實一開始是有人跟我們說,為什麼不把木材下角料加上微生物當作肥料」,全宇生技副總、同時也是彭士豪姊姊的彭家琳回想,當初就麼一個建議發想,彭士豪創業一腳踏進了農業生技領域,而且透過微生物這個小東西,反倒讓父親的木材加工事業有了新生機,不但有傳承的意義,還開創了新事業。
家業變創業,彭士豪:台灣光環幫助很大
回顧把「家業」變成「創業」,23歲退伍就跟隨父親的腳步到馬來西亞開疆闢土,又遇上金融風暴,人生地不熟的彭士豪,要重新創業,除了農業專業,語言與種族文化差異都是問題,「他真的很認真」,彭家琳說。
彭士豪曾與VIZIO董事長王蔚等人同期獲得海外華人創業楷模獎,9年前更獲得馬來西亞拿督頭銜,現在名片上都還印上「拿督彭士豪」的字樣。而當時拿到創業楷模時,他回想創業期間,「真的會害怕」,不會做,野心又大,如果要重新來一次,未必還有勇氣。
不過他分析,「家業」木材加工是原料導向,單一原料單一客戶,在金融風暴環境下出現瓶頸,「我們面臨未來新事業要走哪一個方向?」,但因為台灣在馬來西亞有兩個光環「幫助很大」,一個是科技、一個是農業,評估後覺得科技業淘汰率太高,加上馬來西亞的勞動力結構水平、品質較差,要走科技業困難度太高,而切進農業一開始又不容易拿到大塊土地,所以才想到把科技應用在農業上,「如同手提電話就是大宗物資,把科技弄下去,毛利率就上來」,彭士豪說。
克服專業、文化、語言障礙,彭士豪邊學邊賣
有了方向,但農業,彭士豪仍是門外漢,要怎麼切入還是大問題,據了解,彭士豪除了與農委會改良場建立密切互動學習農業科技知識,還在馬來西亞農業大學進修,更苦讀了國內農業微生物專家、現任中研院院士楊秋忠的暢銷專業著作,半路出家式的踏入農業、微生物與肥料領域,甚至現在還在馬來西亞農業相關大學繼續深造。
彭士豪雖然有個做生意的老爸,但沒有貴公子的氣息,身段柔軟的他,據了解,最喜歡跟公司基層及卡車司機聊天,他曾說,「講一句你好、謝謝等的問候語,對方以為你懂又說了10句」,就這樣以一換十,不斷練習,彭士豪不但克服了馬來文的障礙,包英語、印尼話、越南話都說的很流利,像是「九官鳥拿督」,一位公關公司老闆這樣形容。
全宇集團1999年成立,彭士豪的新創公司買下父親的木材加工廠廠房,控股公司則在2001年設立,彭士豪一邊充實農業知識,一邊經營公司,就這樣開始邊學邊賣到現在,然而,當時的時空背景,馬來西亞並非選定農業為重點發展產業,且對於台灣人不十分友善,甚至還以「台灣子」貶抑台商身份,一次機緣下,彭士豪掌握當時總理馬哈迪的民間探訪行程,還換上馬來裝,並放了台灣黑珍珠與鳳梨釋迦兩種水果,成功吸引馬哈迪注意,讓馬來西亞支持農業發展。
彭士豪:我們是微生物應用公司,不是肥料廠
經過多年努力,2008年,全宇與馬國油棕局合作開發出用在馬國主要經濟作物油棕樹的MPOB F4生化複合肥料,為唯一獲得官方認可授權的生化肥料,馬國科技部2011年委任全宇為農業綠色顧問,是目前為唯一民營企業顧問。
全宇去年在台灣拿到確保微生物功效的生物安定肥重要關鍵技術專利,這項技術已被馬國列入油棕樹種植的標準程序中,彭士豪舉例,「微生物就如電話的應用程式,肥料就是電話,生物安定肥技術就是Android系統」,這個介面中,全宇與其他競爭者不同的是能培養並量產自己的微生物,且又往下由整合,「把該突破的門檻都突破了」。
全宇6月8日回台掛牌上市,根據公司財報,2013年到2015年每年EPS都有3元以上,去年營收約20.65億元,每股獲利更有4.3元,而雖然主要產品為自有品牌「Real Strong大壯牌」生化複合肥料,但彭士豪強調,「我們是微生物的開發應用公司」,不同於肥料公司,希望未來佈局領域不只農業,還要朝向循環經濟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