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失業潮...北京推「以工代賑」促地方官員多雇人力、少用機器

中國議題

中國科技巨頭2月17日當周相繼宣布,他們打算推出模仿美國ChatGPT風格的產品,加入聊天機器人引發的人工智慧(AI)競賽,此舉會引起嚴格審查互聯網內容的北京擔憂,給中共高層帶來一些獨特的挑戰。

工廠用越多機器人,中國失業人數將越高

北京同樣擔憂,如果更多機器人、工具機取代產線工人,中國失業人數將飆高,將危及中國社會穩定和中共政權穩定,因此,北京敦促地方政府官員多雇用人工,而非使用工具機。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最高經濟機構最近呼籲地方政府為農村勞工媒合更多工作,例如拓寬道路和挖掘運河.即使這些工作可以更有效由機器完成。

中國國務院旗下國家發改委(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今年1月份發布一項指示:「能用人工就不要用機器,要動員地方的居民去工作。」

北京敦促地方政府多用人工,少用機器

發改委發布「以工代賑」的管理辦法,敦促地方政府多用人工,少用機器,反映出北京方面擔心,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鄉下的農民工失去工作機會。

以前,中國推動工業化發展,約3億農民工很容易在建築工地或工廠找到工作。然而過去幾年,中國經濟比較偏重朝向服務業發展,對咖啡師或銀行員的需求增加,相對來說,許多勞力工作機會已經消失。

2023年,中國解封和重新開放邊境,將帶動整體就業市場情勢改善,從而提振經濟,但房市持續低迷,以及全球市場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需求疲軟,意味說,農民工很難受惠解封的商機。

300萬無技能工人滯留在農村

恆生銀行的首席中國經濟學家Dan Wang表示,無技能工人找工作困難,將成為今年一個突出問題。據她估計,城市工作機會減少,多達300萬的無技能工人滯留在農村。

經濟學家表示,要準確衡量中國農村的就業狀況,充滿挑戰性,因為大部分農民工被排除在中國針對城市地區的失業調查之外。

2022年12月份,中國統計的城鎮失業率從去年4月份的6.1%高峰小幅下降至5.5%,但城市青年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高達16.7%。

城市青年的失業率仍高達16.7%

但是北京已表示越來越關注農村工人的機會。 去年11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5個國務院部會呼籲採取更多措施,幫助建築、製造和服務業吸收困難時期的農民工,並禁止企業在招聘新人時規定年齡上限。

最初的「以工代賑」辦法可以追溯到1984年,當時北京遭遇經濟壓力,為了扶貧和清除未充分利用的農村勞動力,推出「以工代賑」的辦法,過去這些剩餘勞工從事植樹等工作,地方政府遵循北京制訂的規則,來確定優先順序。

去年8月,官媒刊登一篇文章稱,雖然預算細節沒有揭露,但北京在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花費約140 億元人民幣,相當於21億美元,為農村地區30萬多名低收入工人提供就業機會。

走回頭路的「以工代賑」激起網民的憤怒

今年1月,發改委發布新指令,敦促地方官員加倍努力,雇用農村工人。澳盛銀行高級策略師Zhaopeng Xing表示,政府力推「以工代賑」辦法,等於是官方預測今年製造業將嚴重低迷。

根據「以工代賑」辦法,凡是接受政府救助資金的工人,都要參與家鄉的中小型基礎設施項目,例如拓寬道路,並在某些情況下接受技術培訓。

《人民日報》報導,在山東省聊城市,居民每天可以通過操作起重機和焊接工作賺取300元人民幣,相當於44美元。 據報導,在四川省南充縣,一名當地居民每天通過修路賺取200元人民幣的收入,並學會使用水泥攪拌機。

中國怎麼不直接回到原始社會?

但是北京一直在推動整個經濟的自動化,以提高中國的效率,因此,走回頭路的「以工代賑」激起網民的憤怒。

一位用戶在微博上寫道:「我們為什麼不直接回到使用牛馬、奴隸的原始社會,另一位酸說,這項辦法就像用勺子而不是鏟子來挖土。

其他人質疑,中國已經建設大部分所需基礎設施,現在還有必要開展許多項目,另一位用戶認為「以工代賑」辦法只會浪費更多公帑。

史丹佛大學專門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的高級研究員羅澤爾 (Scott Rozelle)對700多個村莊進行調查發現,中國農村存在大量失業問題。

他說,以前幾十年「以工代賑」受到鄉下工人的歡迎,但現在時代變了。隨著經濟更加以服務業為導向,農村工人不太願意從事體力勞動。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