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近500億元的潛艦國造原型艦建造進入最後階段,預計於2024年5月下水,最快再以一年時間完成作戰測評。
原型艦究竟要經過那些驗證階段,令外界當好奇;軍方私下透露最後一關的測試項目,只是目前仍充滿諸多變數。
潛艦國造原型艦要先下水完成作戰測評,才會同意後續艦預算編列,軍方知情人士透露,作戰測評至少要逐步下潛約150到300尺的作戰深度,發射操雷測試沒有問題後才算通過最終關卡。
海軍近期證實,原型艦將於2024年5月完成下水節點。由於相關作戰測評最快至少需時一年,要到2025年才會完成。
軍方人士則透露,作戰測評要求需要完成在水下作戰深度,成功發射操雷,做為最後的驗證。
對於操雷與戰雷的不同,備役海軍上校、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研究員王志鵬解釋說,操雷是沒有裝上炸藥的測試魚雷,前方會放有記錄儀,來蒐集發射過程的資訊。
(更多新聞:內幕》潛艦國造原型艦下水延至小英任期結束前 今年9月目標難達成)
作戰測評最快一年完成,主要為動力與作戰系統
原型艦將於明年5月正式下水,最快完成作戰測評時間,至少需要一年,也就是說,要到2025年5月,才有可能完成作最後的驗證。
專家表示,屆時應會配合當年的漢光演習,佈置靶船後發射操雷,看看能否順利通過最後一關。
其實,潛艦在造好後,驗證的過程極為複雜。王志鵬表示,潛艦作戰測評,主要包括動力與作戰這兩大系統。
一般來說,原型艦下水進行泊港測試時,會先加油、加水達標準量,進行水面「浮航測試」,包括耐風力,再加到全馬力。
王志鵬指出,「浮航測試」如果沒有問題,再進行「潛航測試」,從20公尺逐步潛至100公尺,再進入作戰最大深度。
浮航、潛航依序測試,浮力精算須精準
至於推進系統在這個過程中,會從經濟速率,逐步提升到最大馬力;同步測試雷達、潛望鏡、聲納、電瓶等裝備。
在相關環節中,只要一發現問題,潛艦就會立即上浮,返港重新檢查。王志鵬強調,另一個重點是「浮力精算」。
因為潛艦如果浮力太高,會潛不下去,如果浮力不足,就會浮不起來;一般要求的重量誤差值,最多為1%,而德國則要求更嚴格,在0.5%以下。
有關浮力精算的重要性,王志鵬以澳州柯林斯級潛艦為例,初期問題太多,就因為小數點後第3位的誤差範圍,導致過重而不敢下潛,經不斷修正後才完成。
潛艦為台灣急需戰力,全民高度期盼,造價近500億元的原型艦,今年9月是否會「政治下水」?明年5月能否真正水下?以及後續測試狀況,都有待後續密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