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學界針對3年多來新冠大流行的社會經濟健康的連結研究發現:儘管因為新冠病毒的高傳染力使得世界各地人民在新冠肺炎的感染率上,原本不該會有種族、窮富、階級、地域差別上的差異,但是因為疫情前各國社會、經濟、醫療資源、基礎健康上原本就存在許多民顯易見的不平等狀況,加上在疫情期間因為檢驗試劑、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數量和分布、醫護人力和醫院的數量和分布….等等防疫資源上的不公平分配,使得確診報告率、感染後的重症死亡率常常存在種族、窮富、階級、地域差別上的差異。
換句話說,新冠疫情惡化了國際間和各國國內公共衛生條件的不平等現象,也削弱了人類社會因應急慢性疾病衝擊所需要的健康韌性(Health Resilience)。疫情產生的健康不平等,也更進一步擴大了個人和家庭在疫情前社會結構上所存在的貧富懸殊和階級衝突,惡化的社會和經濟不平等因而增加了整體社會的脆弱性。
世界各國在新冠大流行的後緊急時期時代(Post-emergency Period of Covid-19 Pandemic)都以改善健康的社會經濟影響因素的公衛政策來促進人民健康,透過提升經濟韌性(economy resilience)來減縮健康不平等、提高健康照護系統的堅韌性。
各國國政府為了提升經濟韌性都積極採取許多財政,經濟、技術….等等創新的公共政策,來弭平大流行時期所擴大的種種社會上不公不義現象,重建經濟秩序來讓社會上弱勢者、勞工、年輕人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基礎,重新投入勞動市場貢獻經濟發展。
這樣才能讓受疫情影響的國家有足夠的勞動力來重建被疫情所擾亂打斷全球生產服務的供應鏈,也讓世界有一個重新開啟被疫情所停頓的經濟全球化的機會。其中如何讓受價高漲的房地產和物價可以回復到合理穩定的價格,更是建構後疫情新常態社會所需要的經濟韌性(economy resilience)的首要之務、當務之急。
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的官方網站上的Blog在3月15日貼了一篇「以隨著借貸成本上升,房價繼續下跌」為題的文章,文中指出「全球房地產市場正在回檔降價中,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最新數據,2/3國家的通貨膨脹調整後房價普遍下跌。顯示了隨著各國央行試圖遏制通脹的升息政策正在調整房地產市場,OECD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利率平均上升了4%,已達到全球金融危機前的水準。」
另外根據Trading Economics所彙整的資料顯示,印度6.5%、越南6%、印尼5.75%、香港5.5%、美國5.25%、紐西蘭5.25%、英國4.5%、歐元區3.75%、中國3.65%、新加坡3.62%、南韓3.5%。而台灣中央銀行1.88%的重貼現利率和目前世界各國央行利率比較起來明顯偏低,顯示台灣在世界上是新冠大流行後緊急時期的時代屬於利率偏低的國家之一。
台灣如何透過升利息的財政手段來達到抗通膨、抑物價、降房價,強化社會公平和諧、促進經濟永續發展的目標上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本文由詹長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