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中一青到一代一線 台灣青年成為中國對台政策鎖定目標

兩岸動態

中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今年3月曾提及:「加強與台灣基層一線和青年一代交往交流,厚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民意基礎」,其中,「青年一代」和「基層一線」遂成為目前各界所關注的對台新詞彙「一代一線」,尤以在民進黨政府執政屆滿週年之時,新論述的出現確有引起矚目,是否有實質的重要意涵則有待後續觀察。

從「一代一線」的字句去推敲內涵,其實和2014年所提出的「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南部、中低收入、青年人)有異曲同工之處,部分學者認為這是中國的對台政策從「交流讓利2.0版」進化到「普惠融合3.0版」,強調北京不斷擴大對台灣基層的關注,而不只聚焦在中小企業、中南部和中低收入的民眾,相關惠台措施的對象將涉及台灣各階層,一位中國涉台人士指出,「一代一線」將對台工作對象的定義廣泛化,「政策更接地氣,更貼近台灣底層民眾的生活」。

「交流讓利2.0版」進化到「普惠融合3.0版」

此外,也有輿論認為兩岸情勢轉變,中國提出新的對台論述是展現自身發展的自信,採取直接「第一手」的接觸將有助於扭轉台灣民眾對中國的誤解,同時認同中國目前實際的發展狀況,將「民間交流」視為兩岸官方交流中止後的「第二路線」。

對此,筆者以為,中國致力「促進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聲稱寄希望於台灣民眾,將更多資源移至基層和青年,其實並不意外也屬合理;只是,中共一直以來統戰思維服膺於政治目的的對台方針,「一代一線」與「三中一青」似無任何差異,台灣民眾是否因而改變國家認同?以及轉向對中共對台政策的支持?則不辯自明,「一代一線」可能僅是新的口號,亦可說是部分特地媒體、專家學者爭相高捧的曇花。

事實上,「一代一線」背後思路確有中共對台長期延續不變的政治用意,希望透過惠台措施來拉攏台灣民眾,加大對台政策的影響力,甚至是達到「以台引台」的策略效果;換言之,唯有深化台灣民眾對中國的倚賴,將可轉化為操作台灣內部的政治走向,符合北京利益,同時削弱台灣的自主意識及本土認同,無疑是「以民逼官」、「以商促統」的進階版及擴大版。

的確如此,北京在2005年開始,便撒網連結台灣政治勢力及政黨團體,透過政治夥伴的結盟關係,將經濟紅利有目的的施予特定對象,也因此改變了台灣的政治版圖,2008年開始,兩岸之間的合作關係不斷加深擴大,甚至2015年的「馬習會」是兩岸首次現任領導人會晤,過去八年兩岸關係的發展看似一齣表面親密溫馨的連續劇。

「一代一線」是官民兩分的「統戰」策略

只是,自2014年台灣學生走上街頭發起太陽花學生運動,到2014年九合一地方選舉國民黨慘敗,以及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北京警覺到對台工作的岌岌可危,過去太仰賴特定利益團體及政治組織的交流活動,看似表面風光卻忽略了台灣世代結構的轉變,而這些原不吭聲的青年世代走向街頭說出對政經發展的不滿情緒,也嗅到兩岸過度親密的危機意識,矛頭指向「買辦」的兩岸政商結構,這或可視為北京提出「三中一青」的政策背景與思維動機。

「三中一青」列入了中國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國許多城市紛紛提出吸引台灣年輕人赴中「創新創業」的辦法,據悉已有數十個「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給予豐厚貸款、優惠、生活津貼等措施,甚至只要人到中國,便可以直接提供從填寫表單、辦公空間、住宿安排及商號申請等「一條龍」的服務,不斷拋出誘因來吸引台灣青年族群,統戰的意圖相當明顯。

目前看來,「一代一線」僅是「三中一青」的舊瓶新裝,除了代表中國仍維持並強化對台的青年統戰工作,筆者實難理解其中新意為何,難道只是「一帶一路」的造樣造詞?反而更多的是凸顯中方對台「一拉一打」的兩手策略,其目的在於凸顯官方交流的停滯,將阻礙的責任推向台灣政府,擴大官民兩分的傾斜效果。

中國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曾表示,兩岸問題需要「小火慢燉,久久為功」,這或許也講出兩岸社會生活價值差異的事實面,尤以台灣青年世代具「天然獨」的特質,要改變青年人的想法和意識不是短時間可以達到,更遑論在資訊爆炸的網路世代,政治操作的社會交流往往會適得其反。一直以來,台灣年輕人對台灣主體性的認知十分堅定,縱然中國具備市場、就業的吸引力,青年世代也不排斥到對岸去創業發展職涯,其背後的邏輯是經濟視野的考量,而非政治認同的偏好,這樣的現象在持續追蹤的民調中已加以證明,無需贅述。

吸引青年世代「小火慢燉」能「久久為功」?

換言之,北京希望透過吸引台青到中國落地就業、創業及生活,來達到政治立場與偏好的轉向。無獨有偶,日前北京的全國台企聯宣佈成立「台資企業上市公司委員會」,便傳出中方有意強化台商政治表態的訊息。筆者以為,中方透過經濟手段來包裹政治意圖之舉相當明顯,「一代一線」仍是一種統戰思維的範疇,也就不難理解了。直言之,就算台商為了經營利益而被迫掩蓋政治立場,抑或委曲求全的政治表態,表面迎合本就毫無意義,可見得中共對台政策仍是急於近功的思維。

許多客觀理性的論點,一再強調對岸必須理解台灣社會的民主價值,日前,中方終於表示李明哲涉「顛覆國家政權」的指控,正好證明「廣泛團結台灣同胞、共同開拓進取」是口惠而實不至的說辭,反倒是凸顯兩岸對民主、自由、人權信仰迥異的一面,加深台灣民眾對中國威權野蠻的圖像認知。

另一方面,許多到中國發展的台商及台青,因為兩岸價值、意識、體制等的不同,也往往多是經濟的功利考量,談不上是情感的累積,甚至也不是認同的轉變;同時,也因赴中而有深入客觀的認識,不少台灣人對中國的態度反而出現「因了解而分開」的情境,何其諷刺。

當然,中國對台灣的政治企圖昭然若揭,對台策略也會因情勢而加大影響力度,但我國該如何調整及因應?仍須謹慎對岸的惠台政策已讓台灣面臨人才西進的困境,這或許是我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所在。筆者認為,人才流動是全球化的必然,也是國家競爭力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民進黨政府著力於國內社會經濟的發展,應當思索如何改善我國就業環境及提升就業機會,全面檢討「育才、留才、攬才」的作法,方能拋開中國政經統戰的枷鎖。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