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夏日高溫炎熱,氣溫飆高到攝氏38度。而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進入高溫潮濕的夏季,不僅容易引發濕疹,異位性皮膚炎也會變嚴重,對患者來說更易使皮膚搔癢難耐,相當煎熬。
今年30歲的小魏(化名),小學時開始異位性皮膚炎發作,雖知道是無法治癒的疾病,但沒想到異膚後來竟嚴重到讓他臉部與脖子紅到發紫,傷口像流汗般不斷滲出組織液,甚至因類固醇治療導致白內障與眼壓的問題,兩眼陸續動過幾次手術......
據統計,全台約10%、230萬人患有異位性皮膚炎,其中60%患者1歲前會出現病症,2歲以下盛行率為16.93%,85%患者5歲前出現病症,而20-30%患者會延續症狀至成年。根據台大謝貴雄教授於1996年發表的研究顯示,從1974年至1996年台北地區異位性疾病盛行率有增加趨勢。
「過去20年前都認為可能是很小的小朋友才會發生異位性皮膚炎,但現在越來越多環境因子的關係,長大以後才發生,所以這個病不只跟遺傳和家族基因有關,環境因子的暴露也很重要。」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教授級主治醫師李志宏指出。
究竟面對濕癢難耐的異位性皮膚炎要如何改善?最新的治療又有哪些突破?
(延伸閱讀:「小暑」節氣如何正確養生?中醫師: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多喝水」 )
如何知道是異位性皮膚炎或一般濕疹?
李志宏先指出,異膚最大的不適症狀就是癢,「癢就會去搔抓、更癢再去抓,然後導致發炎的惡性循環,不只小朋友搔抓睡不好,也會影響到大人,所以止癢是病患最主要的治療目標。」
他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濕疹的一種,沒有傳染性、有癢感,常會反覆發作,合併有個人或家族過敏疾病,包括過敏性鼻炎、過敏性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簡稱「過敏三部曲」,但並非每個有過敏體質的孩子都會經歷三部曲,有些可能只會患有其中的1或2項,甚至一直沒有發生。
要怎麼知道是不是異位性皮膚炎?李志宏指出會根據5點確認:
1. 發生年齡
2. 癢
3. 部位
4. 外觀
5. 遺傳性
而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包括:
1. 基因遺傳
2. 皮膚乾燥、屏障缺損
3. 微生物增殖
4. 自律神經系統的異常
5. 免疫調節異常
流汗、細菌感染、粗糙的衣物、化學刺激物、情緒壓力、過度的泡澡、食物(如牛乳、小麥、蛋、大豆、花生豆等)、環境(灰塵或塵蟎、貓毛、溫度變化過快、溼度過低等)、皮膚乾燥都是誘發因子。
李志宏提到,異位性皮膚炎無法用單一病因去解釋,「但只要知道其中一個原因並想辦法控制,都是不錯的方法。例如皮膚屏障受損可以用一些保濕劑、免疫力調節異常就用一些免疫調節劑,至於異位性皮膚炎的基因治療還在發展中。」
流汗或運動更容易癢起來...醫:應避免這8大誘發因子
李志宏也提到,常有人說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流汗或運動時更容易癢起來,「是因為身體的癢感神經都是比較小條的纖維,跟自律神經系統有關係,引發皮膚交感神經反應。」
目前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像其他過敏性疾病一樣,都是輔助T細胞第二型(Th2)過度活化,「活化時會有一些特別的細胞激素增加,增加後導致肥大細胞釋放介質增加,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這些細胞激素就跑到IL-4、IL-13、IL-31、TSLP等,血球中的嗜伊紅性白血球也會比較高。」
至於治療準則,李志宏提到包括:
1. 避免誘發因子,消除環境過敏原
2. 基本的皮膚照顧,控制皮膚乾燥
3. 防止癢感及癢疹的產生(抗組織胺等)
4. 抗發炎(類固醇、紫外線、免疫調控劑)
5. 抗感染(抗菌、消毒)
6. 心理社會諮詢
那麼要如何避免誘發因子?李志宏指出:
1. 保持皮膚障壁的完整性(保濕)
2. 穿著通風吸汗的衣物,避免羊毛、人造纖維或過硬的衣物。
3. 如果因流汗而引發癢感,盡量使自己處在涼爽的環境下
(1)降低活動,特別是在發作時期
(2)衣物隨時可更換
(3)勿使室內溫度過高,特別是臥室
(4)睡衣要輕柔
4. 若因流汗、灰塵或花粉接觸引發過敏,要沖個澡或短暫的泡澡
5. 知道怎樣是有感染的現象,並且早期治療。
6. 食物
(1)少見2種以上
(2)水解性奶粉
7. 盡量不要養寵物,不行的話,至少要讓它在室外或不要讓它在床附近或小朋友會接觸的地方。
8. 塵蟎容易在地毯或床上,使用防蟎套,去除地毯並常用熱水洗睡衣。
健保生物製劑去年8月開始給付12歲以上中重度個案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曾涵琪強調,「治療和保濕同樣重要,因為發炎沒辦法只靠抹乳液改善,如果表皮下面的過敏細胞發炎沒有治療,一樣會讓保水能力下降。」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布異位性皮膚炎診療共識,最重要的就是「保濕劑、衛教和避免過敏原」,曾涵琪表示急性期要做積極急性治療、趕快把發炎壓下去,保養期則是用外用藥膏及紫外光照光。
她也提到,關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傳統類固醇治療,長期使用恐影響生長發育與健康。「類固醇搭配潤膚劑,有助緩解急性異位性皮膚炎症狀與降低復發風險。然而,長期使用類固醇,容易出現副作用,需長期監控肝腎功能,約3個月換藥一次。」
那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有哪些治療新趨勢?曾涵琪指出包括:
1. 長期精準有效控制發炎
2. 恢復皮膚屏障正常功能
3. 盡量能減少藥物副作用
她強調,「傳統免疫製劑是通殺的概念,把所有免疫細胞都抑制下來,生物製劑的特色是只針對第二型發炎反應,消炎止癢的速度快,且比較安全。生物製劑會鎖定引發乾癢和發炎的細胞激素,影響層面較小,副作用的發生率通常較低。」
目前健保也逐步放寬生物製劑給付資格,自2019年12月給付18歲以上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2022年8月開始給付12歲以上中重度個案。
異膚之友盼成為諮商心理師,以專業陪伴更多患者
小魏過去曾前後接受2種口服免疫抑制劑的治療,熬過異膚爆發卻無效治療的3個月照光折磨,終於在去年10月底,如願使用到健保生物製劑。
小魏表示,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終於感受到一夜好眠的幸福,膚況好轉後也變得更有自信,開始願意拍照、照鏡子,原本忌口的他也開始可以品嘗各種不同的美食。現在正就讀研究所的小魏,也期許將來當一位諮商心理師,以同理心和專業幫助更多受異膚或其他疾病所苦的病友。他強調一路走來要感謝很多人,「陪伴真的很重要,也謝謝李醫師像戰友一般的同理我。」
身為小魏主治醫師的李志宏也強調,異膚患者的人格和心理層面變化,包括生氣、焦慮、神經質、小孩及家庭的問題、壓力、失望和恐懼,都需要更多注意及陪伴。
曾涵琪則希望異膚衛教資訊更多推廣到學校,「讓老師跟班上同學強調這是不會傳染的疾病,大家不用去害怕,還有很多異膚的小孩不太適合在太熱的大太陽底下運動,尤其在南部,大家需要更注意。」
異膚患者如何挑選適合的護膚產品?
關於皮膚照護產品挑選,李志宏提供2大原則:
1. 選用溫和清潔產品,避免清潔力或刺激性過強的界面活性劑。
2. 避免挑選含有化學添加物的保濕產品,可能造成過敏的成分有:防腐劑(paraben=Ester p-hydroxybenzoate)、油脂(Lanoline)、香精、界面活性劑、Propylene Glycol(保濕劑的一種)、色素、酒精。
而皮膚的照顧也可依循以下7重點:
1. 簡短的溫水澡,不要揉搓,洗完後盡快抹上潤滑劑。使用溫和的肥皂或非皂類洗劑。
2. 指甲要剪短
3. 衣物最好穿軟性的棉織類
4. 晚上會搔抓時可使用口服抗組織胺來止癢
5. 保持溫度適中,避免過熱的環境
6. 認識皮膚的感染及立即尋找醫療照顧
7. 在病患搔抓時盡量用其他活動使其分心
李志宏表示,異膚的治療需要病人、家屬及醫師的充分溝通和合作,醫師要針對病人的年齡、症狀和整體健康狀況來做治療計畫,並鼓勵患者,「大部分的病人只要有良好的皮膚照顧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即可獲得相當的改善,配合誘發因子的避免及皮膚的保濕,控制異位性皮膚炎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