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是公開透明 《Borgen》燒腦政治神劇 竟與國際現實如此相似

影視娛樂

暑假認真踏實地追了《Borgen》或譯作《權力的堡壘》,會注意到這個丹麥的影集,都要感謝Bill Gates.

這部影集出現在比爾.蓋茲2023年的夏季推薦書單中,除了書單,他還加碼推薦了Netflix 的丹麥影集「Borgen」以及Spotify的歌單。連世界首富都熱情地說,這部影集讓他連追四季,可以深入簡出地了解丹麥多黨制─聯合內閣制的政治攻防,還有劇中的女性首相Birgitte Nyborg卓越的領導魅力與追劇帶來的快樂與知識。

政治科普劇推薦:#紙牌屋、#是的首相 #權利的堡壘

《Borgen》丹麥文的意思是「城堡」,是國會、首相辦公室、最高法院合署辦公「克里斯蒂安堡」(Christiansborg Palace)的簡稱。在此也順便做一下#政治科普,「杜馬」指的是俄國國會,「青瓦台」指的是韓國權力中心總統府(可追電影《王者製造》),艾麗榭宮(Palais de l'Élysée)指的是法國總統府(可追電影《法國御膳房》描述為法國總統密特朗一位女私主廚的傳奇故事),英國首相辦公室是唐寧街一百號(可追劇BBC經典政治影集《是的,首相》(Yes, Prime Minister));有著「讓政治攤在陽光下」圓弧玻璃穹頂的德國聯邦議會(德語:Der Deutsche Bundestag),更是到德國必要造訪的名建築景點,#白宮不用再多說,指美國總統辦公室,#紙牌屋是以美國總統為主軸的經典影集。

《Borgen》第一季早在2010年播出,第二(2011)、三季(2013)只在歐美國家播出,拜串流之賜,Netflix決定讓此劇復活,重拍第四季《權力的堡壘:無上榮耀》( Borgen – Power & Glory)在2022年推出。《Borgen》每一季都有看點,對想了解丹麥、了解國際政治的人而言,非常推薦。

第一集就上癮:台灣趕不上的民主

言歸正傳,《Borgen》第一季第一集,讓我看了就著迷。

第一集劇中,原本穩操勝券、打算連任首相的自由黨魁Lars Hesselboe,因為躁鬱症的太太刷他的公務卡買了名牌包,這個弊端陰錯陽差(有性醜聞)地被反對黨(勞工黨的黨魁Michael Laugesen)知道了,見獵心喜、嗜血嗜權的Laugesen當然拿來用選戰中,導致Lars Hesselboe不得不退出選戰。令我驚訝的是,同黨同志居然因為唾棄Laugesen這種爆料的抹黑政治(smear campaign),要求他下台,這是多麼高尚的民主素養。

在台灣的政治中,政治人物只有藍綠,總是互相批評對方:抹黑、造假、欺騙,淪為口水戰,缺乏為真實政策的辯護與論戰。台灣的民主是否真的能迎來這麼一天?不只有藍綠,而是有政策、有牛肉?

為理念而活、民主是公開透明

縱使是演戲,劇中小黨溫和黨領袖Birgitte Nyborg 因為這一連串意外的轉折當上丹麥第一位女首相,2010年首播後,丹麥在2011年也選出了史上第一位女總理──社民黨的Helle Thorning-Schmidt。2013年播出第三季,小黨打破左右之分,組成聯合內閣,丹麥也真的在2022年,重寫40年來的歷史,打破左右派的分野,自由黨、社民黨與溫和黨組成聯合內閣,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在虛實的掩映中,更增加了這部戲的可看性。

劇中,綠黨的議員可以因為不滿中亞國家隨意逮捕異議人士,而拒絕十億歐元風力發電的生意;國防部長也因為接受武器廠商奢華的邀宴而被質疑,首相Birgitte Nyborg先生也因為手中有風力發電公司的股票而被迫賣掉(縱使先生早早就買進),要求所有官員都要透明,展現丹麥高度道德性的民主本質。

在處理歐洲燙手山芋的移民問題,導演想展現不存在對移民的偏見,不自私、不傲慢的丹麥人特質,從事政治是為了改變世界;教育小孩要對世界有所看法,相信自己可以對世界帶來更好的影響。

這樣的丹麥,實際也是如此閃亮的國家,人均全球第九;聯合國公布2023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3),丹麥全球第三;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簡稱TI)公布的全球清廉印象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簡稱CPI),丹麥總是全球第一,令人稱羨。

試想:中國是最不管人家有沒有民主自由,美其名不干涉他國政治,為了石油與稀有礦產與流氓國家蘇丹、西非、俄國等國家大做生意;再說,台灣有阿扁的海角七億,印尼來西亞前總理納吉(Najib Razak)涉數十億美元金融醜聞,如果當官沒有特權、沒有利益,這樣當官有什麼好處?

劇中看丹麥黨魁騎腳踏車上班,回家還是幫小孩準備早餐,但這不就是民主的真諦,如國父所說:「 人人當以『服務』為目的,而不以『奪取』為目的」,政治人物是要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

但也不是只有政治。政治化妝師Kasper Juul與主播Katrine Fønsmark分分合合的感情線,也很有看頭。最寫實之處是政治人物一蹋糊塗的感情生活。

就如女主角Birgitte Nyborg帶著熟女嫵媚與智慧,與先生Phillip Christensen起初是恩愛到不行。但當上首相後,弄得家破人亡(與先生離婚,小孩得憂鬱症),劇中堂堂一位首相哭著說:「我前夫新的女朋友,人很和善,會做墨西哥餐,還是位小兒科醫生。」看了就令人心酸。

到了第四季結尾她更是眾叛親離,唯一擁有的只有權力;但導演最後處理得很好,原本帶著理想主義的Birgitte Nyborg,最後能回歸她的本心,放下權利,重新得回人心。

第四季看了乾著急的格陵蘭問題:真實的情況讓人喘一口氣

Netflix事隔八年,重拍《 Borgen》時,劇中人物都增添了不少歲月的痕跡,只有Birgitte的兒子Magnus長大了,變成大帥哥。第四季鎖定一個重要議題,格陵蘭是否開發價值2億克朗的石油,藉此擺脫丹麥而獨立,那碳零2050怎麼辦呢?

劇中不吝惜地呈現出被丹麥統治超過300年的格陵蘭人(主要是紐特人(Inuit),愛斯基摩人之一支),就像許多國家的原住民族群一樣,面臨缺乏工作機會經濟上的弱勢,需要中央政府的大量補貼(中國的西藏也是);格陵蘭人面臨嚴重的高自殺率、毒品酗酒等問題。

所以到底要不要開採格陵蘭的石油?是不是有錢就可以比較快樂了?為了錢讓冰融化得更快?劇中透過又高又帥的北極大使Asgus居中協商折衝,又加入丹麥小國,夾在美中地緣政治的角力,丹麥如何透過北約與在大國之間的扈從(bandwagon)與制衡(balance),突顯小國自身具有重要的國際地位,很是好看。

「北極圈政治」此亦符合國際政治的現實,美國在2022年即任命一位「北極大使」,宣示對北極圈事務的重視,並且藉此抗衡中、俄兩國在北極地區的軍事行動與基礎建設。現實政治中,中國、俄國都把北極視為勢力範圍,積極建設地緣與經濟上的影響力;正如《 Borgen》劇中,亦描述俄國透過人頭插手開採格陵蘭的石油,暗示丹麥是要跟魔鬼打交道;劇中也把中國塑造成有錢的土豪,打造穿越北極的絲稠之路,開採油、稀土,不顧環境展開興建港口、道路、電信塔等建設。

幸好,格陵蘭真實的情況是,早在2021年宣布,由於開採石油的報酬率低,即使開採也很可能虧損情況下,放棄開採數十億桶原油的計畫。格陵蘭政府也宣布,將禁止在格陵蘭探勘和開採鈾礦。

因為令人難過的是,目前格陵蘭冰川融化的速度遠高於科學家的預期,將加速全球海平面上升;還有,就算現在世界停止釋放溫室氣體,也沒有辦法阻止格陵蘭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已是事實,極端氣候加劇,出現數億名氣候難民的惡性循環難以避免。還好,格陵蘭已決定,不開採石油讓原先冰川融化的現實更加雪上加霜。

不管是關心環境永續,或是暑假又有片荒了,在此推薦與國際現實如此相似,燒腦的政治神劇《Borgen》。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