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新二代「呂曉曉樂團」 用音樂溝通多元文化

職人

撰文/Arya.S.H,圖片/呂曉曉樂團

受訪者介紹

呂曉曉樂團

由菲律賓新二代呂曉倩、呂曉清姊妹檔組成,2014 年在選秀節目《我要當歌手》正式組團,並曾於2016 年與母親一起獲得「新力量發聲──東南亞語親子歌唱比賽」總冠軍。姊姊呂曉倩聲線沉穩渾厚、妹妹呂曉清歌聲高亢清亮,成團迄今,已累積超過十年的舞臺表演資歷,吸引許多死忠粉絲。

在樂團演出之外,姊姊曉倩亦擔任央廣菲律賓語主持人、講師,並與先生成立音樂和攝影工作室。妹妹曉清今年即將從銘傳大學國際學院傳播系畢業。

承襲菲律賓及華人血統,自小在臺灣生長的呂曉倩、呂曉清兩姊妹,多元文化與生活自然交織。熱愛音樂的兩人,從青少年時期已有豐富的表演實戰經驗。獨特的族群背景使其精通中文、英文、菲律賓文;血液裡富有彈性、開放的基因,也影響了她們的視野,有著比同齡年輕人更豐富的生命閱歷及思維觀察。

如果你也是在大臺北生活圈過著雙城生活的一員,或許曾與「呂曉曉樂團」的歌聲相遇。來自菲律賓的新二代呂曉倩、呂曉清姊妹檔,先後曾在淡水音樂餐廳、臺北松菸文創園區和圓山花博公園等地駐唱,也常參加各大音樂藝術節活動。舞臺上,外型帥氣的姊姊曉倩熟練地撥動吉他琴弦,氣質甜美的妹妹曉清則拿著沙筒同步伴奏,二人的美妙歌聲和默契十足的演出,每每在現場開展迷人的音樂小宇宙。

演唱經歷累積了十多年,二人共度的歌唱時光是生命裡的珍貴存在。

大約十年前,兩姊妹報名參加了當時全臺最火紅的《我要當歌手》節目,並在製作單位的建議下決定一起組團,以呂曉曉樂團之名展露頭角,演唱實力就在錄影和課餘反覆練唱之間養成。而隨著成長,當年勇敢追夢的熱情不減,臺灣、菲律賓二地的多元文化更為她們帶來寶貴的生命經驗。

音樂凝聚家族情感

全家在曉倩童年時移居臺灣,父親是菲律賓華僑、母親是道地菲律賓人,分別在臺灣從事貿易和教職工作。也因為父母喜歡聽西洋老歌、華語流行音樂、菲律賓爵士及民謠等,自小耳濡目染之下,也自然養成能順應各種表演場合的多變曲風,成為呂曉曉樂團的特色。

「玩音樂的人常研究各國音樂走向跟發展風格,不同文化滋養都會影響演出時的詮釋方法。」曉倩說,經常實驗各種節奏、曲風,對創作、編曲和現場演出都很有幫助。

音樂始終凝聚著家族的情感,從鼓勵兩姊妹參加選秀比賽開始,父母就是兩人的第一聽眾,總是細心點評、提供建議。2016 年在「新力量發聲──東南亞語親子歌唱比賽」上,與母親合唱的一首菲律賓歌曲〈Anak〉驚豔眾人,溫柔旋律加上動人歌喉,獲得了總冠軍的殊榮。

「Anak 是菲律賓語『小孩子』的意思,這首歌講述親情,大意是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孩子長大,孩子長大後卻走上歹路,最後狼狽返家,但父母仍用愛接受他。」呂曉倩說,自己雖沒有歌曲意境般浪子回頭的人生,但仍被歌曲打動。〈Anak〉曾被江蕙翻唱為閩南語版〈愛著啊〉,早年港星鍾鎮濤的〈你的影子〉則為華語版本。比賽影片一釋出,也讓不少民眾再度認識這首菲律賓經典歌謠。

談到音樂上的啟蒙和偶像,姊姊曉倩說自己曾經是一個喜歡待在家的動漫宅宅,直到高中時期看了美國歌手David Cook(選秀節目《美國偶像》第七屆冠軍)的演出,被他鐵漢柔情的低沉嗓音吸引,決定學吉他,勇敢追尋搖滾夢。個性開朗隨和的曉清,鍾情於八、九十年代的老歌,從小就會將遙控器當作麥克風表演。十一歲那年懵懵懂懂被家人拱著參加歌唱比賽,雖然她本身就很喜歡音樂,但直到看見美國歌手Adam Lambert(因選秀節目《美國偶像》第八屆出道爆紅)的奔放演出,才更激發了她在音樂上的爆發力和企圖心。

姊妹倆優異的音樂天賦,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兩位的爺爺呂良豪。呂良豪曾是菲律賓當地知名職業樂團的老師及指揮,經常與臺灣音樂人交流合作,雖英年早逝,二姊妹不曾見過他,卻常從家人口中聽見爺爺的故事,曉倩感嘆道:「當初全家移居臺灣,也是因為爺爺的遺願,如果他知道我們喜歡音樂,一定超愛我們,搞不好也會超級嚴格。」

讓更多人認識不同文化的差異

談到臺菲兩地的文化差異,才剛從菲律賓旅行返臺的兩姊妹說,自小在臺灣生長,只有寒暑假或年節才會回到菲律賓老家,當地飲食偏向重口味,甜鹹辣調味毫不手軟。她們過去很習慣這樣的味道,常覺得臺灣口味過於清淡,沒想到疫情解封後返鄉,竟發現自己的味蕾已被臺灣「同化」了,菲律賓道地料理反而吃不太慣(笑)!

淡水,裝載了兩姊妹的青春和成長。

但這趟感觸最多的是目睹當地的貧富差距。曉清分享,走在首都馬尼拉路上,短短五分鐘路程內能見到許多富麗堂皇的豪宅,也會看見沿街乞討的孩子,生活落差非常大。而一如臺灣的北漂,青年離鄉到大都市討生活的景象也是馬尼拉的常態,但當地的高物價與一般人的低薪收入嚴重失衡,使得人民不得不出國謀職,尋找出路。

「我都會努力告訴身邊的人,臺灣是一個很幸福的地方,不是鬼島。」曉清有感而發。今年即將從銘傳大學畢業的她,除了想繼續追求音樂夢,也想用自己的力量,讓更多人認識不同文化的差異,能夠更客觀地理解世界如何運作。她們都希望貢獻己長,促進臺菲兩地交流,幫助更多人。

數年前,姊姊曉倩曾進入新北市政府勞工局工作,以自身流利的菲律賓語為同胞解決勞資糾紛,現在的她,除了擔任菲律賓語廣播主持人,也在關注東南亞移工教育的非營利組織One-Forty 擔任正式講師。

「透過這份語言能力,我得到了一些人脈,所以很多事都能多接觸一點、多嘗試一點。」聽著年長自己八歲的姊姊分享人生經驗,仍是職場新鮮人的曉清不禁投以佩服的眼神。

訪談席間,曉倩、曉清二人如日常般的交談。因為多元文化的洗禮,她們看見了比尋常人更多的民生百態,也為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帶來更具彈性的發展可能。無論以後的路怎麼走,相信音樂、家人,永遠都會是她們生命裡最重要的養份。

談到與新北市的淵源,曉倩說:「淡水漁人碼頭是我第一次駐唱,也是讓我感覺演唱能力第一次被認可的地方。」在此之前,曉倩多半是在校園表演,當時想嘗試跨出學校,很感謝當時淡水Water Bay 景觀餐廳願意給機會。也因為餐廳客人的年齡層較高,包括老歌、中文歌都要唱,這段一邊打工一邊練功的過程,讓她收穫很多神奇的回憶。

而現在已搬到淡水的妹妹曉清,推薦的是淡海沙崙的越夜月美咖啡廳:「傍晚的天空會染上粉紅色,沙灘上還有人在騎馬,是我心目中全臺灣看夕陽最漂亮的地方。」

本文轉載自《新北市文化》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