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藥品自去年底接連缺貨,包括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氧化鎂、抗生素安蒙西林(Amoxicillin)等藥品,使得缺藥問題日益嚴重,且至今似乎都尚未獲得改善,而國產學名藥也成為台灣民眾重要的用藥來源。
雖因烏俄戰爭、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缺藥,但藥師指出缺藥背後真正問題仍是政府政策制定不周所致。
究竟缺藥問題該如何解決?國產學名藥政策又應如何制定?
(延伸閱讀:「平行審查」明年元月上路 新藥1年可納健保 專家:應先解決點值、缺藥問題 )
製藥工業建議:政府每年負擔健保總經費,不得少於「這個數字」
台灣製藥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蘇東茂指出,「台灣製藥產業是國防工業重要一環,建議政府應擬定獎勵政策,推廣醫療院所優先採用台灣製造藥品,如參考日本鼓勵國產學名藥的做法,先由公立醫院或部立醫院優先推動實施,壯大台灣製藥產業。」
蘇東茂表示,制定使用國產學名藥比率之短、中、長期價量目標,藉以擴大學名藥替代使用率,能降低健保財務負擔及提升國產製藥產值。 「像是鼓勵醫療院所使用國產學名藥,若醫院使用國產學名藥占比或使用金額成長率達到多少百分比率,可提供醫療院所額外獎勵方案或鼓勵措施,包括納入醫策會醫院評鑑項目、公開表揚等。」
蘇東茂也指出,根據衛福部統計,2021年台灣醫療保健支出占GDP 的比例為6.2%,南韓占約8%、日本占11%,建議至少調高醫療保健支出占GDP 比例至8%以上。
且為釐清全民健康保險法第3條第1項「政府每年負擔本保險之總經費,不得少於每年度保險經費扣除法定收入金額之36%。」蘇東茂表示,倘若目前政府負擔部分尚未達36%,是否得依規定補足至36%,甚至超於36%。
另外,蘇東茂建議落實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第75條第1項,利用市場實際交易價格調整藥品支付價格之處理原則,應調整時程,「主成分於專利期內、專利權逾5年以上及無專利權之藥品,每2年調整一次。」
為何國內藥廠會變成「削價競爭的紅海市場」 ?
蘇東茂也強調,在新藥研發上,尤其是醫療必需不可缺之新藥,應更積極推廣工研院、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國衛院與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等機構研發能量,與國內生技醫藥業者共同合作,加速研發效率,提升國際競爭力。
另外則是以病人為本,「老藥新用,能降低既有產品副作用、開發方便病人(尤其老人與小孩)使用之新複方、新使用途徑、新劑型、新劑量等。 」
蘇東茂表示,國內製藥廠大多仍是規模小、產品多的經營模式,以生產學名藥為主,造成「削價競爭的紅海市場」,「如何運用已達PIC/S GMP國際水準的製造技術,整合大家一起組成國家隊,共同拓展全球市場,尤其原料藥、荷爾蒙製劑、小型針劑、眼用製劑等國際市場高需求之利基品項,政府應好好思考。」
藥師:台灣健保其實像共產制度,齊頭式平等並不合理
對此,台灣藥品行銷管理協會發言人、開業藥師沈采穎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其實最重要一點,台灣齊頭式平等是比較奇怪的,就像要台北跟屏東的房價一樣。我一直強調應該依照成分價來給付,像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就是給5毛,假如要用其他也納入健保的品牌,但給付一顆就要5元,如普拿疼,民眾就補那個價差,在美國也是這樣的概念。」
她直言,「沒有一個國家是學名藥的健保給付價跟原廠藥一樣的,就像車子,BMW價錢如果都跟國產車一樣?高級牛排價格卻跟夜市一樣?市場自由競爭變成齊頭式去砍、超過總額的就去砍,合理嗎?醫界甚至有人說,台灣健保其實就像共產制度。」
沈采穎認為國內應強化競爭力,「其實我在2016就有提出這個說法(健保署核定藥品成份的給付價格),但國產跟進口商都不同意,台廠很怕大家都去拿原廠的,原廠又很怕大家不願意付錢去拿台廠的,其實就是各取所需,當然這一定會引起大家的反彈,但實施下去,其實間接會鼓勵到台廠的銷售,因為在國外只要過專利,學名藥都是佔7成、原廠只佔3成,台灣則是反過來,這部分台灣跟美國完全走相反的路,所以醫療費用不會下降就是這個原因。」
沈采穎強調,已有台灣本土藥廠因藥品外銷價格比台灣健保給付價更好,採取「外銷優先」措施,「這就像清冠一號,我們台灣自己都不夠用了卻還是出口,因為出口價格好,政府沒有一個政策照顧人民,衛福部等於是違憲,監察院也不管,上次缺藥事件監察院從3月查到現在都沒有公布,政府該做的沒做、明明有錢卻一直砍廠商(藥價),這樣是不對的。」